在全球
碳金融視野中,個人
碳信用的金融和商業價值長期被忽視。文章通過對全球
碳排放控制總目標的分解和個人基本碳
排放權限配額的規定,合理地繞開了全球碳排放總量和個人間接能源消費量難以定量測量的
難題,巧妙回答了人們關于個人碳排放權量化難的困惑; 并采用倒推分析方法量化了個人初始碳排放權,界定了個人碳信用及其金融和商業價值。在“碳幣”和“
碳匯”概念的基礎上設計了“碳銀”概念,勾畫了全民碳信用交易的“碳銀”模式和體系。
(單位:百萬噸二氧化碳當量)
碳信用( carbon credit) ,又稱碳權,指在經過聯合國或聯合國認可的
減排組織
認證的條件下,國家或企業以增加能源使用效率、減少污染或減少開發等方式減少碳排放,因此得到可以進入
碳交易市場的碳排放計量單位。
面對全球變暖的嚴峻形勢,國際與國內碳信用交易市場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仍日益活躍。可以預見,隨著碳金融市場的進一步發展,碳信用將不只是國家和企業的“專利”,個人碳信用最終也必將參與到碳金融市場中來,未來的碳金融市場必將更加繁榮。但是,在全球碳金融視野中,個人碳信用的金融和商業價值長期被忽視,國內外關于個人碳信用交易體系構建方面的理論研究尚不多見,關于個人碳信用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消費者行為或居民家庭生活方式以及居民家庭能源消費對碳排放影響方面。
地球上的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對全球變暖負有責任,但是,當前碳信用交易實踐中,國際、國內的
節能減排
法規、排放交易體系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主要針對重點生產領域。中國政府也以重點行業或企業為主要規制對象設計節能環保目標和標準。對地球上每個人的個體責任和個人碳信用則采取軟的約束、軟激勵的方式,所采用的措辭多為“社會共同參與”、“鼓勵改變不合理的……消費方式”等。這些
政策安排初期確實可以取得不錯的效果,但是由于長期忽視個人碳信用的金融和商業價值,一方面地球上每個人所承擔的責任不對等,另一方面個人盡責任后享受不到應有的個人碳信用激勵,從而削弱了
節能減排的整體效果,甚至會產生反彈效應( reboundeffects) 。即由于地球上許多個人不合理的消費,減排效率提升反而會造成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增加。因此,有必要在全球視野下討論個人責任和個人碳信用金融和商業價值的利用與開發,建立一個基于全民的溫室氣體減排機制,即全民碳信用交易體系。
雖然我國的金融體系發達程度和金融產業成熟程度與美國、歐盟相去甚遠,但碳金融市場是一個新興市場,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最多不超過10 年。從全民碳信用視角考慮金融市場,中國擁有巨大的碳信用金融資源。在我國經濟高速增長、金融體系不斷完善的背景下,如果中國重視碳金融市場的培育和發展,率先構建全民碳信用交易市場體系,將有利于改變中國碳金融市場需求不足的現狀及在國際碳金融市場價值鏈中的低端位置,逐步在國際碳信用交易市場上掌握主動權,從而在未來低碳經濟競爭中占據制高點。可見,構建基于全民、長期、透明并具有確定性的溫室氣體減排市場機制,發掘中國巨大的全民碳信用金融市場潛力,對拉動中國低碳經濟增長意義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