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建筑
節能協會和重慶大學聯合發布《2023中國建筑與城市基礎設施
碳排放研究報告》,對全國建筑碳排放和城市基礎設施碳排放數據進行核算與分析。對此,中國建筑節能協會秘書長吳景山接受人民網財經專訪,通過一項項數據,透視未來我國建筑業綠色發展新方向。
吳景山表示,從建筑全過程碳排放增速來看,“十四五”期間我國建筑全過程碳排放增速明顯放緩,表明建筑行業節能降碳工作開始進入存量優化與增量控制并重的發展階段。
報告:2021年各類型建筑碳排放結構總體穩定
根據報告,2021年全國建筑(包括建筑與基礎設施的
建材使用、建筑施工、建筑運行)全過程能耗總量為23.5億噸標準煤,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為50.1億噸,占全國碳排放總量比重為47.1%。
從數據看,2021年建筑運行階段碳排放23.0億噸,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比重為21.6%,同比下降0.1%。
其中,公共建筑以21%的建筑面積(150億平方米)占比,貢獻了約41%的碳排放(9.5億噸二氧化碳),是建筑運行能耗和碳排放的最主要來源。
城鎮居住建筑面積(334億平方米)比重最高(47%),其碳排放(9.1億噸二氧化碳)占比為40%。農村居住建筑的建筑面積(230億平方米)占比32%,其碳排放(4.4億噸二氧化碳)占比相對較低,為19%。
報告顯示,受疫情影響,近兩年公共建筑的排放占比出現波動,導致不同類型的建筑的碳排放總量增速不盡相同,但總體占比情況相對固定,公共建筑、城鎮居住建筑和農村居住建筑的碳排放比重整體保持在4:4:2。
此外,通過對不同地區建筑碳排放核算與分析,研究發現,我國各省和各城市的人口規模、地區生產總值、所處氣候區、用能結構和區域電網平均碳排放因子存在差異,導致不同省份、城市之間的建筑運行碳排放總量呈現出較大差異。同時,隨著我國人口重心的逐漸南移,北方采暖地區的建筑運行碳排放占比自2015年起呈現逐年下降趨勢。
城鄉建設綠色發展取得積極成效
作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行業,建筑業綠色發展成效將對相關行業推進節能降碳產生直接影響。在“雙碳”目標背景下,加快轉變建造方式,實現全生命周期的低碳發展,成為建筑業綠色升級的重要方向。
吳景山介紹,目前,全國已有20多個省市陸續研究出臺了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各地以綠色低碳發展引領,加快轉變城鄉建設方式,城鄉綠色低碳發展質量顯著提升。
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已累計建成節能建筑面積超過303億平方米,節能建筑占城鎮民用建筑面積比例超過64%;全國累計建成綠色建筑面積超過100億平方米,其中2022年城鎮綠色建筑建設明顯提速,當年城鎮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90%左右。
在積極推動既有建筑節能改造方面,全國既有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累計分別完成21億、3.7億平方米改造面積,超低、近零能耗建筑面積達3700萬平方米。
以史為鑒,探究未來發向。在吳景山看來,透過一項項宏觀歷史數據,可以挖掘出未來建筑能耗與碳排放的發展趨勢,為下一步研究建筑碳達峰的情景預測提供重要參考。
“通過不同氣候區、不同建筑類型的數據分析,可以分析建筑能耗增長的主要影響因素,這對動態調整建筑節能降碳重心,探索與不同氣候區相適應的建筑類型、創新用能場景提供支撐。”吳景山說。
因地制宜探索綠色建造新場景
展望未來,推進建筑行業綠色低碳發展應從哪些方面著手?
吳景山表示,2022年6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從中央到地方均出臺一系列
政策,為我國城鄉建設實現綠色低碳轉型提供系統指引。結合趨勢分析,未來建筑行業綠色低碳發展應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是控增量。推進提升綠色建筑發展質量,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推進農村地區農宅綠色低碳農房建設和改造。加快推進超低能耗、近零能耗規模化發展,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粵港澳等有條件地區全面重點推廣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引導地方制定綠色金融、容積率獎勵、優先評獎等政策,支持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規模化發展。
二是抓存量。對2000年以前執行相對節能標準低于50%、具有改造價值的居住建筑,積極推進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并結合北方地區清潔取暖、老舊小區改造、農村危房改造等情況,分類推進居住建筑節能改造,切實提升群眾獲得感。探索多元化融資支持政策及融資模式,推廣合同能源管理、用電需求側管理等
市場機制,推進既有公共建筑節能改造。
三是調結構。引導建筑供暖、生活熱水、炊事等向建筑電氣化發展。充分開發各種熱電聯產與工業余熱的低品位熱源,替代目前的各類供暖鍋爐,因地制宜的開發利用生物質、污水源、江水源、地源熱泵等供熱技術。例如,在寒冷地區、夏熱冬冷地區積極推廣空氣熱能熱泵技術應用,在嚴寒地區開展超低溫空氣源熱泵技術及產品應用。在城市酒店、學校和醫院等有穩定熱水需求的公共建筑中積極推廣太陽能光熱技術。在農村地區積極推廣被動式太陽能房等適宜技術,合理發展生物質能供暖。
四是增光伏。推動建筑光伏一體化推廣應用,根據太陽能資源稟賦采取差異化的實施路徑,推進新建建筑太陽能光伏一體化設計、施工、安裝。推動智能微電網、光儲直柔、蓄冷蓄熱、負荷靈活調節、虛擬電廠等技術應用,優先消納可再生能源
電力,主動參與電力需求側響應。推進太陽能光伏一體化建設,鼓勵“用電、發電、儲電、充電”綜合技術與數字智能技術結合,響應動態碳責任因子,實現建筑運行階段的低碳發展。推動建筑光伏一體化技術在城市產業園區、工業廠房、公共建筑、
交通場站樓中等多應用場景落地,鼓勵政府投資項目的太陽能光伏應用。
五是數字化。培育建設建筑行業數字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體系,打通建筑全周期各階段信息壁壘,通過數據統計、分析、決策等,提升建筑行業整體數字化水平,實現建筑綠色化的市場價值。支持建設綠色建材應用試點示范,開展建筑原材料
碳足跡核算,建立健全碳足跡核算模型,保證碳足跡計算的準確性、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