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發生在中、美、歐之間的競爭,和歷史上的文明競爭一樣,從根本上是各民族以及這些民族中的精英群體之間的競爭。而我們在這場殘酷的國際競爭中能否取勝,關鍵在于我們能否激活每一個人的自由創造力,并將這些自由創造力凝聚在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未來目標上。在經濟領域中,關鍵在于能否通過
市場手段把最優秀的商業頭腦送到經濟戰場上去。在這方面,國有企業在國際競爭中在展現出優勢的同時,也顯露其弊端。尤其在海外并購的過程中,國企的政府背景成為其進入國際市場的障礙。由此,政府應當利用當前金融危機的契機,鼓勵并保護民營企業收購外國的新能源技術企業,而不是購買傳統的企業。
在這些事關民族長遠利益的重大
問題上,中國的左翼與右翼應當攜手合作,服從國家和民族的整體利益。由此,我們就不能囿于私營企業與國有企業之間的傳統區分,既要看到國有企業對于國家安全和整體發展戰略的重要意義,也要看到國有企業可能存在的弊端和不足。在今天全球市場你死我活的經濟戰場上,國有企業需要和民營企業攜手合作,彼此發揮自己的不同優勢。
正是從“以我為主”的國家戰略角度看,“碳政治”對于中國絕非消極的國際壓力,而完全可以因勢利導,將國際壓力轉變為促進國內深化改革的政治動力。當年,中國政府恰恰是利用WTO的國際壓力,對產業
政策和政府審批體制等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而今天,如果我們巧妙利用“碳政治”的國際壓力,不僅可以推動“科學發展觀”的落實,更重要的是可借機鼓勵、扶植民營企業在新能源開發利用的國際競爭中發展和壯大,在這個過程中引導民營企業將自己的利益與民族長遠發展目標凝聚在一起,使得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一道成為引領新能源技術革命中與西方世界展開競爭的推動力。這樣,也會使我們的民營企業家階層在政治上成熟起來,不再僅僅計算企業的利潤,而要同時關注民族發展的命運;不再把民工作為自己財富積累的對象,而是在整個國際市場上謀取利潤;不再依附于西方,而是力爭領導全球的產業技術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