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政治”在中國無論對政府還是對民眾都是一個新概念。我們剛剛解決溫飽
問題,連本國最迫切的水污染、土壤污染、沙塵暴等問題都沒有解決,還來不及考慮未來遙遠的全球氣候問題。更重要的是中國的能源技術比較落后,還談不上借助國際政治來謀取利益。在全球“碳政治”中,中國目前處于外圍,還沒有承擔實質性
減排的義務。
但是,2007年以來,根據《京都議定書》要求締約國提交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尤其是中美談判中美國施加的巨大壓力以及歐盟國家對中國施加的“綠色關稅”壁壘,我們也開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問題。2007年“國家氣候變化對策小組”升格為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任組長、常務副總理李克強任副組長、相關20個多部委的部長擔任成員的“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統籌應對“碳政治”。
就目前情況看,我們依然是按照傳統的外交談判模式,基本是在目前西方“碳政治”設定的框架下,填充一些有利于我們的具體主張,似乎并沒有形成對應“碳政治”的一套完整的國家戰略。因此,對于“碳政治”而言,我們目前缺乏的不是一些具體的談判主張和談判策略,而是缺乏統攝這些主張和策略的整體國家發展戰略,以及為這套國家戰略奠定正當性基礎的話語系統。
從人類歷史來看,每一次技術革命都引發了經濟、政治領域的深刻變化,并直接引發國際政治局勢的改變。眾所周知,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不僅維持了中華帝國幾千年的統治地位,而且觸發歐洲資本主義的興起。以紡織和鐵路技術為主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把英國推向全球帝國的舞臺;以電氣化為主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把美國推向世界舞臺;核技術和航天技術,把蘇聯變成世界超級大國;而信息技術革命,把美國推向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從這個歷史經驗中,我們可以看出,每一次技術革命都可以創造巨大的經濟財富,而對這些財富的善用就可以轉化為政治和軍事優勢。那么,在信息時代之后,下一個科學技術所帶動的經濟增長點在什么地方?太空技術?新能源技術?生物技術?科學家在研究這些問題的時候,政治家的任務就是選擇哪一種技術作為國家發展戰略做出政治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