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由三亞市人民政府支持,《財經》、財經網、《財經智庫》聯合主辦的“三亞·財經國際
論壇”在
海南三亞舉行,論壇主題為“探尋復雜環境下高水平開放之路”。
北京綠色交易所副董事長、北京綠色金融協會秘書長梅德文表示,全世界從供給到需求,從政府到民間,從產業到金融,從國內到國際,正在循序漸進有條不紊的構建一個統一的以自愿碳
市場為基礎的碳定價體系。
梅德文介紹稱,
碳市場分為兩類市場,強制碳市場和自愿碳市場。強制碳市場主要針對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能源密集型行業企業,類似于約束機制,讓企業支付應支付的外部性的社會綜合
減排成本;自愿碳市場更多的是激勵機制,激勵那些低碳的、零碳的甚至負碳的行業企業。
梅德文認為,碳市場是應對氣候變化的產物,有兩個鮮明的特點,即產權和金融。碳市場的有效性、流動性、穩定性基本上取決于清晰明確、公平合理的
碳排放產權界定,是基于總量控制與交易的確權制度,這是必要條件;二是必須有市場化產品,這是充分條件。只有符合這兩個條件才能實現“建設更加有效、更具活力、更有國際影響力的碳市場”的目標。
談及自愿碳市場對經濟增長起到什么作用,梅德文引用了總書記今年APEC上的講話,總書記說“全球接近一半的光伏在中國,超過一半的新能源汽車在中國,超過1/4的新增綠化面積在中國,中國出口新三樣—光伏、鋰電池、新能源汽車”,但是如何才能做的更上一層樓?至少兩個條件,即長期穩定的預期、長期穩定的資金,這當然離不開綠色金融、綠色債券、綠色股票等。“我認為在中國
碳中和的過程中,在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過程中,絕對離不開碳市場,碳市場可以為中國的新動能提供一個長期穩定預期,一個長期發展資金。”他說。
以下為部分發言實錄:
我說兩點,一是自愿碳市場發展現狀和趨勢,二是自愿碳市場對經濟增長起到什么作用。
第一點,關于碳市場的現狀。
從現狀看,我們知道碳市場有兩個,強制碳市場和自愿碳市場。強制碳市場主要針對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能源密集型行業企業,類似于約束機制,讓這些企業支付應該支付的外部性的社會綜合減排成本,自愿碳市場更多的是激勵機制,激勵那些低碳的、零碳的甚至負碳的企業,因為至少在早期,這些企業的減排收益無法覆蓋成本,所以通過這樣的制度設計起到激勵作用。這就是碳市場的兩個分類,通俗講一個像罰款,一個像補貼。
自愿碳市場因為不是特別公開,類似于私募一樣,它的交易量無法精確統計,據說去年的規模大約10億到20億美元,預計2030年大約500億到1000億美元。這個數據的由來是根據SDG可持續發展目標,根據巴黎協定,2030年全球減排需要達到230億噸,其中大約20億噸來自于自愿減排,按照基本的價格25-50美元每噸推算,全球自愿碳市場規模在2030年可能達到500億到1000億美元,彭博社新能源財經預計到2050年可能是5000億美元。也許有人說我們是做自愿碳市場,肯定喜歡往大里說,但這個數字不是我們統計的,是彭博新能源財經這個市場
第三方機構預測的。
關于全球碳市場趨勢,我先說結論,全世界從政府到民間,從產業到金融,從供給到需求,從國內到國際,正在有條不紊循序漸進的構建一個以自愿碳市場為基礎的碳定價體系,這是一個趨勢。我再說為什么,眾所周知,碳市場是應對氣候變化的產物,氣候變化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國際化或者國際性、世界性,二是市場機制或者類金融手段,把這兩個特點加起來,它是一個國際化的市場機制或者國際化的類金融手段,或者國際化的機制設計,可以說是科斯定理與現代金融的完美結合。
京都議定書強調CBDR即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巴黎協定強調整體減排,OMGE(全球排放整體減緩),國際基礎已經發生深刻變化了,在國際化、全球化的減排推動下,全球自愿碳市場必將走向互聯互通,這里面有幾個關鍵信號事件:一是聯合國正在推動建立基于巴黎協定6.4條下的統一的全球自愿碳市場即SDM可持續發展機制;二是國際民航組織的CORSIA機制,從行業層面嘗試推動全球碳市場聯通,要求上規模的有國際航班的
航空公司減排,預計2027至2035年至少有25億噸
碳信用需求;三是歐盟碳市場已經非常清楚的說告別碳避免項目,以后就沒有碳避免項目,這是趨勢;四是CBAM碳關稅,2026念正式征收;五是美國去年已經推出了IRA通脹削減法案,補貼新能源3690億美元。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全世界從供給到需求,從政府到民間,從產業到金融,從國內到國際正在循序漸進、有條不紊的構建一個統一的以自愿碳市場做基礎的碳定價體系。
我剛才說了碳市場有兩個最鮮明的理論基礎特點,第一是產權,第二是類金融,如果再展開說,它的有效性、流動性、穩定性基本上取決于清晰的產權界定,基于總量設計和配額分配的確權制度,這是必要條件;第二必須有類金融產品或者說市場化產品,這是充分條件。只有符合這兩個條件它才能做到所謂的有效性、流動性、穩定性,做到總書記強調的更加有效、更具活力、更有國際影響力的碳市場。
第二點,關于自愿碳市場對經濟增長起到什么作用,
剛才說了,總書記強調,全世界接近一半的光伏在中國,超過一半的新能源汽車在中國,超過1/4的新增綠化面積在中國,光伏、鋰電池、新能源汽車已經成了我國出口新三樣。另外,我們也注意到,中金公司原總裁朱云來總多次強調,中國可能可以替代房地產的產業就是光伏產業,但是如何把光伏產業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更好,至少還需要兩個條件,第一,長期穩定的預期,第二,長期的資金,這都離不開綠色金融,離不開資本市場,離不開綠色債權、綠色股票等等,更離不開碳市場。雖然目前中國碳市場規模很小,但是我認為在中國碳中和的過程中,在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過程中絕對離不開碳市場,因為光伏產業大發展需要“引導投資、穩定預期、發現價格、降低成本、規避風險的市場”,那就是碳市場。
總之,碳市場可以為中國的新動能提供一個長期預期,一個類長期資金,為中國碳中和的作出引導投資、穩定預期、發現價格、降低成本、規避風險的作用,從而促進中國碳中和的低成本高效率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