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更應該做好生態環境的治理和保護工作。本期《光影生態》欄目,中華環保聯合會副主席夏光將鏡頭對準長江三峽庫區的一江碧水,他指出,隨著長江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長江生態環境保護面臨新的訴求和使命。為了維護一江碧水和生態安全,亟須增強各地對長江生態環境保護的堅守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長江經濟帶實行“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戰略方針以來,長江生態環境保護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截至2023年11月,長江干流上游斷面水質持續保持為Ⅱ類(可作為飲用水源,最好為I類),74個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100%,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100%,流域生態系統功能穩定,生態屏障基礎鞏固。
在擁有上億人口的長江上游和三峽庫區,廣闊的水面上幾乎看不到一片雜物,出現了一江碧水出巴渝的勝景,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是中華民族與地球生態系統和諧共生、勇毅擔當信念的體現。
長江三峽流域一江碧水
隨著長江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也面臨新的訴求和使命。那些長江大保護中相對比較容易做到的改革和治理措施已經實施見效了,接下來要解決的是長期積累的深層次
問題。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難。為了維護一江碧水和生態安全,亟須增強各地對長江生態環境保護的堅守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科學分析長江生態環境保護的效益和難點
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之所以能取得顯著的成效,主要是各級黨政領導政治站位高、創新精神強、改革力度大、治理措施實,這些長期和艱苦的努力給沿江各地帶來了重要的增益。
一是生態修復和改善減少和降低了自然災害的頻率和強度,減輕了災害帶來的經濟損失;環境改善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質,民心順了,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和幸福感有了很大提高,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明顯增強。
二是共抓大保護加速了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的綠色轉型,沿江一公里內撤除
化工企業等強制性措施迅速為各地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城市第三產業騰出了土地和水等寶貴資源。長江上游多為老工業基地和老舊城市,如果沒有長江大保護戰略的推動,那些傳統粗放的經濟社會發展方式可能還要沿用很長時間。
三是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催化了各地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各地生態環境保護所需的管理、監測、執法、應急、科研、機構、信息、宣教等工作體系基本形成,重點企業實行了水和大氣污染物排放在線自動監測,各種通信、車輛、辦公等保障條件有了很大改善。
與此同時,長江生態環境保護的難點也在增多。
一是生態環境風險增高,過去三四十年中形成的工業生產設施現在逐步進入老化或弱化的時期,跑冒滴漏增多不可避免,發生各種安全和污染事故的潛在可能性增加。
二是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成效尚不穩固,受不利氣候氣象條件影響,全國多地空氣環境質量有一定反彈,同時出現臭氧超標等新環境問題。
三是保持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成果的經濟成本趨于上升,隨著城市和工業污水、垃圾產生量的增加,需要投入更多的資金建設和基礎設施,不間斷的大面積庫區清漂工作需要付出很大的財政支出。
積極搶抓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新機遇
長江生態環境從“病得不輕”到“初步痊愈”,目前總體上處在大病初愈的狀態,需要繼續康復治療。因此,應該繼續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戰略方針,實施休養生息、強身健體總體策略,這是當前和未來長江生態環境保護的主基調,是協同推進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國家部署在長江流域的具體實踐。
實施這一總體策略,當前具有兩個重大機遇。
一是為了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落實協調發展理念,國家正在大力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在中西部地區布局基礎設施、清潔能源、生態修復等重大工程建設。
二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要把建設美麗中國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突出位置,這凸顯了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性、普惠性、引領性作用。國家近期增發 1 萬億元國債用于防災減災和災后重建,預計今后還將把更多資金投入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
緊緊抓住這些重大機遇,推動長江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將使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邁上新的臺階。
一是按照黨中央發布的《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研究制定美麗中國建設在地方實施的戰略規劃,借鑒第三輪第一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關于綠色轉型、區域協同、解決突出問題等主題內容,認真查找長江生態環境保護的短板和痛點,把增強長江流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訴求納入國家區域協調發展重大建設布局。
二是跟蹤國家重大
政策導向,積極利用國家特殊政策。目前。國家在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領域出臺了十多項支持政策,包括污染治理與
節能減碳專項、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專項、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專項(長江經濟帶)、重點生態保護修復治理專項、生態保護和修復支撐專項、重點區域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等,這都將為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