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復旦丁鐸爾中心副主任王玉濤團隊領銜與合作者首次從系統視角揭示了全球主要
造紙生產與消費國家造紙行業溫室氣體排放特征,提出了2050年不同國家實現該行業凈零排放目標的差異化策略。相關研究在線發表于《自然》。
造紙行業是全球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貢獻者之一,由于該行業溫室氣體排放呈現顯著的復雜性特征,推動其逐步脫碳并實現凈零排放面臨系統性挑戰。
研究團隊建立了首個涵蓋全球30個主要造紙生產與消費國家長時序(1961—2019)、多階段、多過程、高解析度的造紙行業溫室氣體排放數據集,揭示了造紙行業溫室氣體排放特征,從時間、階段、過程、空間等多個維度識別了排放熱點,并通過情景分析研究提出了考慮各國本地化特征的2050年凈零排放策略。
研究表明,1961—2019年,全球造紙行業溫室氣體累積排放435億噸CO2-eq,其中,使用與廢棄物管理階段形成的碳存量抵消了超過100億噸CO2-eq;各國造紙行業溫室氣體凈排放呈現先上升后下降或穩定的趨勢,發達國家達峰普遍早于發展中國家,溫室氣體凈排放熱點逐漸從發達國家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1961-2019年30個國家造紙相關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
情景分析結果顯示,能源結構和能源效率的改進是最為有效的
減排措施,能夠在30個國家中分別實現64%和41%的平均減排量,其他措施則在不同國家之間的效果差異很大。到2050年,30個國家造紙行業都有望實現凈零排放,但實現的可能性和難度顯著不同。此外,多數發展中國家造紙行業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的目標面臨著顯著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