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預測顯示,繼續推遲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將不斷加劇健康威脅,到本世紀中葉,全球與高溫有關的死亡人數可能會增加4.7倍。”
15日上午發表的《2023年柳葉刀人群健康與氣候變化倒計時全球報告:必須采取以健康為中心的應對措施來應對不可逆轉的危害》(下稱《報告》)如是稱。《報告》表示,一方面,政府、企業和銀行仍在“旁觀”并繼續投資石油和天然氣;另一方面,人們迫切需要采取以健康為中心的緊急氣候行動,將全球經濟向零
碳足跡轉型。
“推動去化石燃料的過程,實際上會改變世界的政治經濟格局,也就是從原來的‘資源依賴型’發展模式轉變為‘技術依賴型’的發展模式。”同濟大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院責任教授、長三角循環經濟技術研究院院長杜歡政對第一財經表示。
杜歡政稱,以太陽能電池為例,其材料從“單晶硅”到“硅基”,接下來還將使用“鈣鈦礦”一類成本更低、易獲得的新技術。這也進一步表明,全世界在煤炭、石油等一類資源分布不均衡,但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一類資源,全世界分布相對比較均衡,“關鍵看是否能以更低成本來獲取這些技術”。
根據《報告》結論,氣候
問題上的不作為正在造成生命和生計損失,但“世界正朝著錯誤的方向前進”。2018~2022年,人們平均有86天暴露于有健康威脅的高溫天氣下,人為的氣候變化導致其中60%的高溫天氣發生概率至少翻了1倍。與1991~2000年相比,2013~2022年65歲以上人群中與高溫相關的死亡人數增加了85%,遠遠高于在氣溫不變的情況下(即僅考慮人口結構的變化)所預計的38%。
《報告》還稱,極端天氣事件的破壞性還對水安全、糧食生產造成一系列危機,不斷變化的天氣模式也導致了致命傳染病的傳播速度加快。比如,1982年以來,海洋變暖使“適宜弧菌”傳播的海岸線每年增加329公里,導致14億人面臨腹瀉疾病、嚴重傷口感染和敗血癥等的風險。
“我們還有一線希望。”柳葉刀倒計時執行主任、倫敦大學學院瑪麗娜·羅馬內洛博士解讀稱,“如果氣候談判能夠推動公平、快速地逐步淘汰化石燃料,支持氣候變化適應的努力,那么《巴黎協定》將全球變暖控制在1.5℃以下的目標仍然可以實現,繁榮健康的未來也指日可待”。
但《報告》也表示,化石燃料的投資和貸款都在增加。2022年,全球能源系統的碳排放量增長了0.9%,達到368億噸的新紀錄,而各國政府仍在鼓勵化石燃料的擴張。另外,從去年開始,全球最大的20家石油和天然氣巨頭集體提高了化石燃料的預計生產水平,這將導致2040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超過與升溫1.5℃相適應水平的173%。
減緩碳排放,政府、企業和銀行如何行動?為此,環境經濟與
政策研究專家、上海
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尹海濤告訴記者,事實上,環境保護領域一直存在著“平衡”的關系,即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的平衡,碳排放也是如此。
從內部來看,現階段的碳價約為70元/噸,但如果將來漲到每噸700元甚至800元,那對企業產生的激勵則會不一樣;從外部來看,碳
減排是一個全球性問題,每個國家都會因
碳減排付出一定成本,但最終帶來的全球變暖的延緩是全球共享的,因此,并非每個國家都有足夠的動力去推進。
“近年來,我國在新能源領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績,風電、光伏的裝機容量已經達到整體的約30%,但未來,我們可能會遇到一個嚴峻的挑戰。”尹海濤說,當前,我們需要考慮,如果新能源的滲透率進一步上升,相關的
電力系統是否可以承受、消納這些新能源。
尹海濤進一步表示,業界對于新能源的消納方式也有多種探討,包括:以分布式發電為基礎的微電網;以可調節負荷和儲能設施為基礎的虛擬電廠;以電力現貨交易為核心的電力
市場化改革等。
而對于《報告》提到的“除了治療氣候變化所導致的疾病,必須把重點放在初期預防上”,一位病毒學家則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對于疾控體系來說有一定難度,“目前多病原監測的方案中已經涵蓋了應急的早診斷方法,但這也只能應對已知的病原;氣候變暖還帶來了人的免疫力下降、精子活力下降、人的平均體溫下降。新發傳染病的致病源不斷從氣溫高的熱帶溢出到人口稠密的溫帶地區。這兩方面作用的結果,未來新發傳染病的風險在逐漸增加,早發現將越來越困難”。
變革性機遇
《報告》還稱,雖然迫切需要采取行動,但也有一些令人鼓舞的進展跡象,預示著挽救生命的轉型可能已經開始。今年的《報告》顯示,自2005年以來,化石燃料引起的空氣污染導致的死亡人數下降了近16%,其中80%的下降歸功于減少燃煤污染的努力。
但與此同時,最欠缺服務的國家在清潔能源轉型過程中被落在了后面,清潔能源獲取的不公平使最脆弱的社區依賴污染空氣的燃料。盡管天然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但在低收入國家,僅有2.3%的電力來自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富裕國家為11%);92%的家庭仍然依賴有污染的生物質(如木材或糞便)做飯和取暖(富裕國家為7.5%)。
那么,變革性的機遇在哪?低收入國家如何應對并加快向清潔能源和能源效率轉型?
杜歡政告訴記者,將技術作為推動新能源發展的核心,對于大多數國家來說,若要實現超越,還是要以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為主進行突破,并帶動全球新一輪清潔能源的發展。
“低收入國家可以大力使用生物質能源,因為那里的秸稈一類生物質能源量比較大,低收入國家相關地區有上千億噸的生物質材料;如果將這些生物質能源進行規模化、產業化應用,形成新的能源,那對推動經濟和綠色轉型都有幫助。”杜歡政說。
一位環境領域業內人士則表示,能源層面,首先應該是保持自主性,也就是用能不受制于人;其次,現階段,太陽能、風能和核能提供了能源自主的契機,而新能源的使用和碳減排又非常契合,存在的問題是太陽能和風能不是很穩定,需要進行調節,這就可能催生儲能賽道的繁榮,一些頂層設計可以有更科學的思考,比如在大量建設新能源設施的同時,相應配置火電站作為調節手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