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商洛市塔云山,云海景觀與金頂觀音殿等道教古建筑相得益彰,在今年的國慶假期吸引了眾多游客。
塔云山所在的鎮安縣地處秦嶺南麓,植被覆蓋率高達97%,有280多種木本植物,綠色植被帶來了清新空氣。
鎮安縣氣象局局長周煥成告訴記者,當地氣象部門定期觀測和收集云海形成的氣象數據,未來將推出云海預報、云海分類等特色服務產品,助力旅游觀光。
舒適宜人的氣候條件是不可多得的生態財富。近年來,中國氣象局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探索出生態優先的新路子,為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高質量發展注入氣象智慧。
借氣候資源打通“兩山”轉化
“22℃商洛”,是“中國氣候康養之都”。近年來,在氣象部門的助力下,商洛市正在把氣候資源轉變為金山銀山。
2023年7月,中國氣象局批復了《陜西省商洛市氣候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方案》,商洛市成為全國氣候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一省兩市”試點之一。
其實,早在2020年,商洛市便首次部署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生態產品價值從生態供給服務、生態調節服務、生態文化服務三大類著手核算,其中包括生態物質產品、儲碳量、水源涵養、氣候調節、調蓄洪水、旅游休憩等14個小類。
自2021年起,商洛市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工作,藏在“中央水塔”秦嶺氣候的生態價值也被挖掘。
走進柞水縣朱家灣村的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記者發現棧道入口處的電子顯示屏上,實時顯示著溫濕度和負氧離子濃度,讓游客對景區的好空氣有“質”的認識。
氣候資源造就了優美生態環境。坐擁綠水青山的朱家灣村依托優越自然環境“破解”山水密碼,日前入選2023年“最佳旅游鄉村”名單。
2022年11月,中國氣象局宣布在商洛市設立秦嶺國家氣候觀象臺,主站設在柞水縣,通過一站多址的方式,組成秦嶺生態氣候系統多圈層觀測站網。目前,已建成秦嶺生態監測中心和大數據展示平臺,建立了秦嶺生態監測基礎數據庫,實現了秦嶺生態大數據“一張圖”展示。
“兩山”理念是中國氣象局融入生態文明建設大局的重要遵循。當前,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對建立健全氣候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提出更高要求。
除了商洛市,中國氣象局還在
海南省、
浙江省麗水市開展氣候生態價值試點,依托已有氣候生態品牌探索建立氣候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充分發揮氣候生態品牌創建示范對象的示范引領作用,促進地方氣候資源挖掘應用、旅游產品設計和城市形象塑造,實現了氣象服務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效融合,助力地方經濟產業發展。
截至2022年底,我國313個地區(景區)被授予“中國天然氧吧”稱號,18個城市(縣、區)被授予“中國氣候宜居城市”稱號,37個地區(景區)被授予“避暑旅游目的地”稱號,有力推動氣候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氣候生態品牌的創建,也是積極充分利用氣候資源、適應氣候變化的創新型方式,旨在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和國家生態文明發展戰略。
目前,氣候生態品牌已成為多個創建城市的重要名片,在社會、生態、經濟等多方面產生品牌效益。浙江省建德市在氣候宜居城市品牌創建后第二年,旅游人數同比增加17%,旅游收入同比增加24%;
黑龍江省鶴崗市在避暑目的地品牌創建后,結合多渠道推廣,當地旅游
市場火爆,收入不菲。
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陳振林表示,要深入推進氣候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設,充分發揮氣象趨利避害作用,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氣候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出更大的氣象貢獻。
發揮科技優勢支撐綠色低碳發展
蘆葦蒲草成片相連,山泉湖水碧波蕩漾……位于干旱氣候區的
甘肅省張掖市,保留著一片面積達6.2萬畝的國家濕地公園。
近年來,甘肅氣象部門建立祁連山地形云人工增雨(雪)試驗示范基地,開展生態修復型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祁連山底色由“黑”到“綠”。衛星遙感監測結果表明,“十三五”以來,祁連山植被生態質量指數增加了10%至30%。
圍繞生態氣候預測業務建設,中國氣象局已初步構建涵蓋衛星遙感的生態監測與評估、生態要素模擬評估和預測預估、氣候變化和極端氣候事件生態影響評估、生態氣候應用與服務等方面的生態氣候預測業務布局。
《2022年全國生態氣象公報》顯示,2000至2022年黃河流域大部植被生態質量提高,其中有79.1%的區域植被凈初級生產力平均每年每平方米增加2.5克碳以上,流域植被覆蓋度呈增加趨勢的區域面積達到流域總面積的96.4%。
國家氣象中心正研級高級工程師錢拴分析,從氣象條件來看,自2000年以來,黃河流域降水量總體呈增加趨勢,降水量平均每年增加4.2毫米、氣溫升高0.03℃,水熱條件對流域植被生長比較有利。
“我國植被生態質量整體呈提高趨勢的原因,一是國家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實施了一系列生態保護和修護工程;二是疊加了有利的氣象條件,共同促進了全國植被生態質量的提高?!卞X拴說。
而在生態保護與修復領域,長江流域各?。ㄗ灾螀^、直轄市)氣象部門因地制宜,采取建立生態健康氣象評價體系、編制生態遙感年報、開展生態監測評估等措施提升服務能力。
青藏高原是全球氣候變化最為敏感的地帶之一。20世紀90年代,中國氣象局在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海拔3816米的瓦里關山上,正式掛牌了全球大氣本底站,持續為地球“測溫”。
憑借近30年的監測數據,繪就了反映歐亞大陸腹地溫室氣體濃度變化的“瓦里關曲線”。這一曲線成為證明全球氣候變化、支撐《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重要依據,也是中國積極參與和引領全球生態環境治理的范例之一。
在不斷對接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需求中,氣象部門逐漸形成地空天一體化生態氣象監測網絡,科學描繪溫室氣體變化。
2021年12月,中國氣象局建成碳源匯監測核校支持系統,能夠客觀、全面和及時地監測與核查全球、全國、省市及格點等不同尺度人為
碳排放總量和自然
碳匯變化,為我國開展碳源匯監測核查及國際氣候變化談判提供有力支撐。
“雙碳”目標的實現離不開氣候變化科學的支撐。錨定“雙碳”目標,溫室氣體及
碳中和監測評估中心啟動運行,
山西、湖北、浙江、
江蘇、廣東等分中心也相繼成立。
2022年6月,生態環境部等17部委聯合發布《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中國氣象局全面參與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
政策部署和行動,涵蓋氣候變化科學事實和影響、未來氣候變化預估和風險評估、國內外氣候變化影響、風險和適應的工作機制。
新能源開發也是氣候資源的充分利用。氣象部門持續推進風能太陽能氣候資源開發利用氣象服務,開展風能太陽能發電精細化氣象服務示范計劃,提升“一場一策”氣象預報服務能力,支撐國家能源轉型發展和綠色低碳戰略。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如今,生態文明建設氣象支撐進一步強化,氣象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能力持續提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畫卷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