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2023年中國氫能產業大會在佛山開幕。今年大會以“擁抱綠氫時代迎接零碳未來”為主題,就加快綠氫發展、支撐實現碳達峰
碳中和目標進行深入探討,為國家有關部門和各地方發展氫能產業提出真知灼見。
當前,加快氫能產業化布局已成為全球共識。中國高度重視氫能產業發展,先后發布了《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氫能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23版)》,并開展了五大燃料電池汽車城市群應用示范。
目前,我國氫能是否具備大規模推廣條件?想要邁入綠氫(通過使用再生能源制造的氫氣)時代,我們還需要解決哪些
問題?如何解決氫能長距離
運輸的高成本問題……
圍繞上述問題,在大會召開期間,《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了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張曉強。
分布式和集中式并舉豐富氫能應用場景
NBD:隨著“碳關稅”的提出,氫能成為逐漸升溫的領域。就目前而言,氫能是否具備大規模推廣的條件?
張曉強:馬上談大規模推廣,條件確實還不具備,但我們能看見當中的潛力。2020年,我國新增綠氫產能不到0.5萬噸,2022年達到了3.3萬噸。《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我國可再生能源制氫量達到10萬~20萬噸/年。
從目前來看,不同地區產能規劃的差異較大,比如西北地區規劃的綠氫項目到2025年產能將達到70萬噸。有10個省份規劃綠氫年產能將超過100萬噸。如果與2020年的0.5萬噸相比,這當然是一個極大的發展。但如果和我國整個氫產業相比,占比仍然較低。
目前,中國的氫產量占世界三分之一,約3400萬噸左右。就算2025年綠氫產能達到100萬噸,所占的比重仍然不高。但我想強調的是,如果和2020年的基數相比,則是快速的成長,可以說按下了“快行鍵”。
當然,如果和整個氫產業相比,綠氫的生產還在繼續積累力量,為今后大規模運用創造條件。這里關鍵要解決的就是通過技術攻關讓成本降下來。不能單純依靠政府補貼來支撐規模。
NBD:您剛剛提到氫能、尤其是綠氫大規模運用時機還未成熟。除了成本,我們還面臨哪些掣肘?有沒有解決辦法?
張曉強:除了成本以外,我們國家風光資源最好的是在西北地區,那邊正在大規模建設風光基地,這里面有一部分風光就是用來制氫。但存在的問題是,這些地區本身產業基礎不強,消納綠電、綠氫的能力也不夠強。
同時,我國能源消耗的“大戶”在東部地區,這就需要運用多種有效方式解決運輸問題。比如特高壓輸變電路,或者氫氣管道運輸等。要把綠氫輸送到東部地區,使之充分發揮作用。
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現在分布式和集中式應該并舉。在西北地區有大規模的風電基地,同時在具備條件的省份發展分布式氫用戶,實際上就是和戶用光伏結合起來。
未來綠氫如果能通過集中式和分布式合理有效組合推進,就能夠為氫能的運用創造更多場景。
利用好副產氫實現氫能規模化運用
NBD:當前距離我們邁入綠氫時代還有多遠?綠氫的應用場景有哪些?
張曉強:大家知道二氧化
碳排放量大的行業除了
交通就是工業領域,我們工業現在的氫大部分都是灰氫。當前,3400萬噸氫產量中有3000多萬噸都是灰氫。將來對于
石化、
鋼鐵、
化工等企業,如果能實現灰氫轉綠氫,就會為整個綠氫應用提供一個巨大的場景。
當然,目前客觀上也存在一些障礙。比如氫作為能源屬性,仍然存在安全問題。作為一種帶有危化品特點的產品,在管理上如何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給它創造更有利的條件。比如未來,加油站、加電站和加氫站能否合并;能否允許在加氫站現場制氫,現場供氫等。這些問題的解決對氫能產業的發展,特別是綠氫的發展將會有較大的推進。
NBD:從整個氫能產業來看,綠氫的規模還是很小的,在實現灰氫向綠氫轉換方面,有沒有一些成熟的經驗或者辦法?
張曉強:我想這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如果我們的規劃能夠實現,到2025年,把100萬噸綠氫都利用好就是非常不錯的效果。當前,我們的工業副產氫有一部分是放空的,完全可以把它利用起來。
比如
山西孝義是我國主焦煤基地,有很多焦炭廠。現在一年的尾氣大概有7億立方,有一半是排空燒掉的,既破壞環境又浪費資源。如果把這部分副產氫利用起來,就是實現氫能規模化運用很好的路徑。
總的來講,就是要多措并舉使得我國氫能產業在2025年以后進入更快的發展階段。同時,我認為,隨著碳達峰的實現,風電光伏規模到2030年可能會達到17億千瓦,到那個時候,怎么把非化石能源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保證
電力系統供應的同時,也保證綠氫產品的需求,可能就進入到大規模發展階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