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環境日”既是聯合國確立的世界環境日,也是我國《環境保護法》確立的環境日。回顧過去,“六五環境日”在傳播生態文明理念、宣傳生態環境保護成就、總結各地先進經驗、提升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促進全民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成為我國生態環境宣傳教育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徑。展望未來,“六五環境日”將進一步推動生態環境治理和綠色低碳發展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實踐創新,為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強力支撐。
“六五環境日”的設立背景及發展歷程
1972年6月5日—16日,聯合國召開了人類環境會議。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圍內研究保護人類環境的會議。會后,6月5日這一天被確定為“世界環境日”。聯合國環境署每年會選擇一個成員國舉行世界環境日宣傳紀念活動,確定世界環境日主題,發表有關世界環境狀況的年度報告。其中,不少主題在全球范圍產生了巨大影響,極大提高了各國人民對相關主題的科學認識和共同行動,例如1974年“只有一個地球,1976年“水,生命的重要源泉”,1989年“警惕全球變暖”,1992年“只有一個地球——關心與共享”,2000年“環境千年,行動起來”,2007年“冰川消融,后果堪憂”,2018年“塑戰速決”等。當前,世界環境日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范圍最廣的環保節日,反映了世界各國人民對環境
問題的認識和態度,表達了人類對美好環境的向往和追求,是聯合國鼓勵全世界對環境的認識和行動的主要工具,也是聯合國促進全球環境意識、提高對環境問題的注意并采取行動的主要媒介之一。
自1985年以來,我國每年在全國范圍開展世界環境日宣傳紀念活動。1993年、2002年、2019年,我國
北京、
深圳、杭州,先后承辦了聯合國的世界環境日活動。世界環境日宣傳對我國公民環境意識的覺醒和提升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國家認知度最高的環保節日。
2004年,根據我國國情和面對的主要環境問題,第一次推出世界環境日中國主題。2014年4月24日中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修訂通過的、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規定,每年的6月5日為環境日,將“六五環境日”確定為我國法定節日。
2017年,原環境保護部和
江蘇省人民政府在江蘇南京聯合舉辦了第一個“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主題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18年,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聯合中央文明辦、
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同舉辦“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主題為“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此后,生態環境部、中央文明辦和省級人民政府聯合舉辦“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成為慣例。
通過“六五環境日”的宣傳教育,全社會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認識水平大幅提升,廣大人民群眾對生態文明的感性和理性認知都明顯增強,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逐步強化。從少年
兒童到耄耋老人,從普通市民到社會組織,越來越多的群體開始自覺踐行綠色發展,共同保護美好家園,建設美麗中國。
“六五環境日”的主要特點
我國自2004年第一次推出世界環境日中國主題至今,已走過20年光輝歷程。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一系列鮮明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中央領導高度重視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不斷探索的文明發展進程,堅持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領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保證和基本經驗。歷屆黨和國家領導同志都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宣傳教育工作,多次出席“六五環境日”活動。1986年6月5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國家環境保護委員會主任李鵬,為宣傳世界環境日“環境與和平(A Tree for Peace)”的主題,參加了在中國兒童少年活動中心舉行的植“和平樹”活動。1993年,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在北京會見前來參加世界環境日紀念活動的聯合國副秘書長、聯合國環境署執行主任伊麗莎白·多德斯韋爾女士。2000年6月4日,為紀念世界環境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就我國的環保形勢和工作發表電視講話。2010年6月4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北京參觀了環境保護成果展覽,并會見了環保志愿者代表。
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始終念茲在茲、高度重視,尤其強調美麗中國是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每個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沒有哪個人是旁觀者、局外人、批評家,誰也不能只說不做、置身事外”。2019年6月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向2019年世界環境日全球主場活動致賀信,特別指出:“人類只有一個地球,保護生態環境、推動可持續發展是各國的共同責任。當前,國際社會正積極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同時各國仍面臨環境污染、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嚴峻挑戰。建設全球生態文明,需要各國齊心協力,共同促進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出席在
浙江省杭州市舉行的2019年世界環境日全球主場活動,宣讀習近平主席的賀信并發表主旨講話。2022年“六五環境日”,習近平總書記為國家主場活動親致賀信,希望全社會行動起來,做生態文明理念的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身體力行、真抓實干,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家園,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韓正現場宣讀賀信并講話。這些都體現了黨中央對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的高度重視。
(二)堅持思想引領實踐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全局和戰略高度,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深化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認識,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全黨全國推動綠色發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我們以宣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核心任務,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確定每年環境日主題,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并圍繞主題開展環境日宣傳活動。這些宣傳活動加快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宣傳普及,加深了人民群眾對生態文明建設核心理念和實踐要求的理解認識,起到了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關鍵作用。
(三)始終堅持目標導向
“六五環境日”活動特別注重發揮目標的導向作用、激勵作用、凝聚作用。從活動主題來看,體現出兩條鮮明主線:一是強調共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共建清潔美麗世界;二是將美麗中國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重要目標,推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提供根本保障。目標指向從單一主題、專門領域到綜合議題,實現了從重點整治向綜合治理的重大轉變。例如,2004年第一次推出世界環境日中國主題時確定的主題是“碧海行動,我們對海洋的承諾”,2006年至2008年連續三年活動主題都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相關,2006年是“生態安全與環境友好型社會”,2007年是“污染
減排與環境友好型社會”,2008年是“綠色奧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這些主題都偏重于某一領域的具體實踐。而到2017年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18年之后連續三年的“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直至2023年的“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活動主題的綜合性、系統性、全局性明顯提升,引導全社會將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實踐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
(四)活動內容日趨豐富
“六五環境日”期間,全國各地舉辦豐富多彩的宣傳活動,集中宣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動員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生態環境保護。開展“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主題實踐活動,宣傳最美生態環境志愿者等先進典型,培育和弘揚生態道德。2023年“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主題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由1個主會場活動、1場
論壇和N個配套活動組成,公布了百名最美生態環境志愿者獲獎名單,進行了“十年——新時代中國生態環境保護故事”分享,評選了“‘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提升公民生態文明意識行動計劃”十佳公眾參與案例等;組織攝影、書法、繪畫大賽和文學作品征集采風活動,推進生態文化建設;發布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范,推動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引導和規范公眾參與,姚晨、海霞等10名2023年新當選的生態環境特邀觀察員共同宣讀《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范十條》,發出踐行綠色生活方式的呼吁;展示國家和地方生態環境保護的實際成效與現實挑戰,宣傳各地綠色發展的典型經驗,傳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成功案例,宣講生態環境違法犯罪的反面典型及其危害,為不同地區因地制宜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借鑒。目前,“六五環境日”已成為覆蓋面最廣、影響力最大的生態環境社會動員平臺。
(五)中國特色日益凸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既要遵循現代化一般規律,更要符合本國實際,具有本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鮮明特色。作為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六五環境日”的發展歷程體現出由跟隨世界議題到凸顯中國主題的重大轉變。例如,2004年“六五環境日”世界主題是“海洋存亡,匹夫有責”,中國主題是“碧海行動,我們對海洋的承諾”;2005年世界主題是“營造綠色城市,呵護地球家園”,中國主題是“人人參與 創建綠色家園”。而近幾年,情況發生了顯著變化,例如,2021年世界主題是“生態系統恢復”,中國主題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2022年世界主題是“只有一個地球”,中國主題是“共建清潔美麗世界”;2023年世界主題是“塑料污染的解決方案”,中國主題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可以看出,中國話語、中國概念、中國理念、中國特色日益增加,成為中國從全球環境治理的參與者向引領者轉變的典型體現。
(六)全民參與蔚然成風
從世界環保史來看,環境教育的產生是國際環境保護運動的產物, 目的是為了提高人們的認識,理解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隨著“六五環境日”中國主題的深入發展,活動目的已不再是單純普及環保知識,而是越來越能體現環境教育的本質,越來越強調負責的態度、全民的積極參與以及參與能力的提升。活動組織方從“一元管理”到“多方聯動”,由以國家生態環境保護部門為主,到地方政府積極承辦,其他相關部門踴躍參與,例如,2023“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就是由生態環境部、中央文明辦、
山東省政府聯合舉辦的。活動參與主體呈現出日益多元化的趨勢,政府、企業、公眾、社會組織都在活動中展示出參與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鮮活案例和喜人成就,涌現出許多感人至深、發人深省的環保故事,例如
山西省晉中市和順縣人民醫院醫生楊曉東從救助一只豹貓開始成為野生動物的醫生,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大氣環境領域首席科學家柴發合40年如一日專注研究大氣環境科學和區域大氣污染調控技術,浙江安吉余村變“靠山吃山”為“養山富山”等。人們正在從意識向意愿轉變,從抱怨向行動轉變,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綠色行動合力。
“六五環境日”的經驗啟示
我國“六五環境日”經歷了光輝歷程,取得了輝煌成就,積累了豐富經驗。為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我們要從“六五環境日”的歷史進程中深刻汲取經驗、智慧和力量。
(一)堅持依靠人民,構建生態文明建設行動共同體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態文明建設除了堅持“為了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還必須堅持“依靠人民”。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之一就是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密切聯系群眾,緊緊依靠人民推動國家發展。人類已經進入了面臨高度復雜性和高度不確定性的時代,由單一治理轉向多元治理是大勢所趨。由于生態環境問題的復雜性、生態環境行為的外部性,有必要通過構筑共同信念、建立公共性的對話和參與機制,實現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個體與共同體的有效協同。“六五環境日”在提升全民參與意識和共同行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比如,隨著 “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連續三年成為環境日主題,“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下一步要在個體行動的基礎上加強集體行動,通過生態文明建設行動共同體的構建實現合作治理,讓公眾、企業、環保組織等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共同主體,采取具有共同目標和共同愿景的集體行動,從而健全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把依靠人民的制度優勢和基本經驗貫穿于生態文明建設當中,充分發揮人民主體作用,形成自覺而蓬勃的生態文明建設社會氛圍和主動行動。
(二)加快理論創新,促進理論與實踐良性互動
習近平總書記在《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中指出,學習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要堅持理論指導和實踐探索辯證統一,實現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良性互動。“六五環境日”的活動主題、核心內容、實踐活動都是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導下進行的,也是本領域取得歷史性成就的根本所在,同時,“六五環境日”的多年實踐探索和創新亮點也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豐富拓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當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在生態文明宣傳教育領域要實現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良性互動,必須堅持與時俱進,體現新征程的新特點,以全新的視野不斷深化對新歷史階段自然規律、經濟規律、社會規律的認識,直面新問題、積累新經驗、尋找新方法、探索新路徑。
(三)發揮文明優勢,繼承發揚中華傳統生態智慧
作為世所罕見的實現幾千年延續不斷的文明載體,中華民族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卓越的生態智慧,我們現在選擇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在底層思維模式上超越了西方文明的原子化思維,以中華文明的整體有機生態智慧看待人與自然關系、解決生態環境問題。西方文明建立在實體—機械思維基礎之上,視事物為獨立的存在,視世界為離散對象的集合,這種原子化思維方式很容易使生態環境問題孤立化,難以從整體的、有機的、演化的角度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六五環境日”在發展過程中逐步跳出跟隨式的主題設置,體現出越來越強的系統性、整體性和日益鮮明的中國特色。下一步“六五環境日”活動中要更好地繼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體現好“第二個結合”,并根據新時代的新特點、新變化、新需求使傳統生態文化煥發出新的時代活力,在更高的文明尺度上建立起人與自然新的和諧關系,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把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的思想精髓納入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核心價值體系,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生態文化體系。
(四)突出問題導向,以生態環境的實際成效獲取更大支持
西方發達國家是一個“串聯式”的發展過程,中國是一個“并聯式”的發展過程,在并聯式、疊加式快速現代化的同時,環境、生態、資源問題集中式出現。“六五環境日”之所以有越來越多的社會主體主動參與,獲得越來越多老百姓的認可與支持,與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化是分不開的。每個人都是親歷者、見證者、受益者,從生態環境實實在在的改變中實現生命質量和生活品質的提升,才會有意愿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建設者、貢獻者。可見,理念宣傳與實踐探索必須協同推進,集中力量繼續攻克老百姓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以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實際成效取信于民并獲得人民群眾的更大支持。要堅持以問題為導向,直面真問題、解決真問題,善于把認識和化解矛盾作為打開工作局面的突破口,提高駕馭復雜局面、處理復雜問題的本領,不斷探索解決問題的有效路徑和制度安排。同時,地方和基層在解決問題和推進實踐過程中涌現出大量各具特色、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好思路,要充分利用“六五環境日”的渠道和平臺,加強經驗總結、宣傳推廣,推動制度創新和
政策優化。
(五)展現大國擔當,發揮好全球環境治理引領者作用
建設綠色家園是人類的共同夢想,也關乎人類未來,面對生態環境挑戰,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要發揮好生態文明這個最大公約數作用,促進國際社會攜手同行,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中國“六五環境日”不僅促進自身生態文明建設,也特別強調從全人類共同利益出發,積極參與全球生態環境治理,為全球提供更多生態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無論是主題選擇、活動內容還是參與程度、實際成效都走到了世界前列,以實實在在的綠色行動,為全球生態環境治理、氣候風險防范、發展綠色轉型注入強大動力,真正體現了從全球生態環境治理參與者到引領者的重大轉變。下一步,要進一步體現大國擔當,更好地發揮引領者作用,加強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的規律性總結并加強國際傳播,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促進全球生態環境宣傳教育由意識提升走向集體行動和能力培養,以生態文明為切入點推動人類社會由競爭走向合作,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地球生命共同體,努力實現全人類對清潔美麗世界的共同愿景。
作者單位: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