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氣候變化全球合作的努力正在面臨“脫鉤”“斷鏈”“去風險”的威脅,走到了關鍵的十字路口。多位中國專家近日表示,國際社會應從全面和長遠的角度來認識國際氣候變化合作的重要性,堅決摒棄短視的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注重
市場手段的全球協同與國際
碳市場鏈接,實施碳
減排政策創新。
在最新一期《中國環境管理》上,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氣候投融資專業委員會主任、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原司長李高表示,氣候變化是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全球性挑戰,應對氣候變化居于全球環境治理的突出優先位置,加強國際合作是開展全球氣候變化治理議程的核心和支柱。
李高介紹,全球氣候變化合作在過去三十年中取得了顯著成就,大幅推動了可再生能源、電動汽車等低碳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全球低碳轉型創造了有利條件,使
碳中和成為不可逆轉的全球發展大趨勢。他以太陽能和風能為例介紹,自2010年以來,太陽能光伏平準化度電成本和鋰離子電池的價格大幅下降近90%,風電成本下降約一半。
“在價格因素的驅動下,低碳技術相較于傳統技術已更具競爭力,其部署規模也呈指數型增長趨勢。”李高介紹,2010年至202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從754GW增加到2799GW,發電量從761TW·h增長至3147TW·h,在總發電量中的占比創歷史紀錄(11.7%)。其中,太陽能發電裝機達到2010年水平的17倍以上,風力發電裝機容量增長3倍以上。
他以中國為例介紹,中國為全球提供了50%的風電設備、80%的光伏組件,中國的電動汽車和電池也出口到世界各國,有效推動全球光伏、風電成本和鋰電池價格的快速、大幅度下降,顯著降低了各國實現各自國家自主貢獻目標的成本。
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 雜志最新的一項研究也表明,經濟全球化發揮了世界各國專業化、規?;a的比較優勢,為光伏技術部署節約了大量成本。2008年至2020年間,全球化的光伏組件生產市場為中國的光伏安裝節省了260億~450億美元,為美國節省了190億~310億美元,為德國節省了50億~90億美元。
李高同時表示,當前國際合作面臨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地緣政治等復雜挑戰。尤其是在當下,西方國家以產品集約化生產威脅全球供應鏈安全為名,大肆鼓噪并推動“脫鉤”“斷鏈”“去風險”,試圖通過加征高額關稅、限制外商投資、審查科學合作、設置國際技術轉讓障礙等途徑人為制造國際合作隔閡。
“低碳技術或產品在這一過程中首當其沖。”李高介紹,例如,為了削弱中國在太陽能板、熱泵等產品供應方面的主導地位,歐盟委員會公布了一項中國綠色技術進口的限制措施。根據該措施,從中國進口的綠色技術將難以獲得補貼并面臨降級處理。美國在對中國制造的電池和組件征收進口關稅的同時,通過《通脹削減法案》(IRA),對本國的太陽能電池板制造商提供稅收優惠以激勵本地化生產,甚至以憑空捏造的謊言為借口扣押中國的光伏產品。
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環境政策研究室主任鄭軍也撰文表示,不同國家自身發展階段、治理水平、發展道路不同,因而應對氣候變化采取的戰略和選擇的行動路徑存在差異,但取長補短、求同存異,方能殊途同歸。
“應注重市場手段的全球協同與國際碳市場鏈接,推進碳稅政策實踐。”鄭軍說,截至2022年4月,全球約有36個國家或地區征收碳稅。2023年4月,歐洲議會通過碳邊境調節機制法案,涵蓋商品包括鐵、鋼、
水泥等。我國的碳市場建設正在逐步推開,
鋼鐵、
石化、
建材等行業尚未納入,可制定對使用含碳化石能源的單位或個人征收碳稅等政策。
碳交易和碳稅是國際上應對氣候變化廣泛采用的
碳減排市場手段。目前全球約有47個國家實施了約70種碳定價政策,覆蓋了全球23.17%的溫室氣體排放。為提供更強有力的碳減排刺激,日本、英國等國家同時實施碳交易和碳稅兩種碳定價手段。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生態環境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副所長董戰峰表示,我國的碳減排行動亟須實施碳減排政策創新并加大力度,尤其是市場經濟政策手段?!拌b于碳市場的推開有一個過程,開征碳稅可在一定程度上輔助全國碳市場體系,以作為應對歐盟碳邊界調節機制沖擊的一項政策選擇?!彼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