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全球面臨的最大氣候風險——氣候臨界點

2023-10-13 15:17 來源: 科普中國 |作者: 魏科

氣候臨界點是氣候變化研究的熱門領域,也是全球面臨的最大氣候風險。關于氣候臨界點,2018年的經濟學諾獎得主威廉·諾德豪斯曾比喻:一葉在水面上漂浮的獨木舟開始傾斜進水的時候,尚能保持平衡;但當傾斜角達到一定程度時,獨木舟就會傾覆——造成這個不可逆后果的傾斜角就是臨界點。同理,氣候臨界點就是氣候變化中的突變點,一旦跨過這個突變點,就會導致不可收拾的后果。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將氣候臨界點定義為:“全球或區域氣候從一種穩定狀態到另外一種穩定狀態的關鍵門檻”。氣候臨界點一般有3個特點:

1) 臨界點事件一般是不可逆的,一旦突破臨界點(即被激活),系統將無法回至原來的穩定狀態。這就像給山頂推石頭,越過山頂,石頭就會急速墜落,擋都擋不住。

2) 臨界點事件難以預測,盡管人們知道有臨界點,但卻無從得知觸發的具體點。就像泰坦尼克號黑夜里在浮冰區航行一樣,知道有浮冰,但無法精確預測,等看見浮冰的時候剎不住車也拐不了彎。

3) 氣候臨界點事件一般都規模龐大,具有全球性和區域性影響,一旦觸發就會帶來毀滅性氣候影響。

不難看出,突破臨界點需要外部環境的驅使,比如現在人類活動引起全球變暖,是人類碳排放量不斷增加驅動的。一旦突破臨界點,僅僅憑借系統內部過程本身,就能快速產生劇烈的變化。以高緯度永久凍土層的消融為例,俄羅斯、加拿大、歐洲北部等地區永久凍土層內封存大量甲烷和二氧化碳,甲烷所產生的溫室效應能力大約是二氧化碳的25倍,一旦地球溫度升高,導致寒冷地區的凍土融化,就會導致甲烷釋放,引起更強的溫室效應。

再以亞馬孫雨林為例,大規模熱帶雨林的存在,本身能夠調整濕度和降水分布,即使短暫脫離平衡,也可以通過自身的調整恢復過來,使得自身的生態系統保持平衡。然而如果持續升溫,這種自我調節機制就會變弱,全球升溫一旦超過3℃,就可能使40%的亞馬孫雨林“頂梢枯死”,且這一過程一旦開始,就無法恢復,熱帶雨林會逐漸退化成稀樹草原(Zemp et al., 2017)。毀林使得大氣低層暖干氣流上升,抑制了大氣層中水汽的向下混合,干旱加劇,水循環過程發生不可逆的轉變,進一步加速植被的森林退化(Xu et al., 2022)。而在這一過程中釋放出大量的碳,又進一步加劇了溫室效應。

臨界點概念已提出有20年時間,20年前,IPCC認為臨界點可能會在全球升溫達到5℃時才會出現。然而IPCC 2018年發布的《全球升溫1.5度特別報告》以及2019年發布的《海洋與冰凍圈特別報告》指出,一些臨界點可能在1℃到2℃升溫之間就會出現。

氣候系統是包含多個潛在臨界點元素的復雜系統,對具體有多少個臨界點元素的科學認知不斷發展。在2008年前后,那時候認為可能有14個潛在成為臨界點的元素,到2018年前后認為有15個,到了2021之后認為有16個。最近NCC發表了北京師范大學研究人員與合作者的研究論文(Liu et al., 2023),指出青藏高原的冰雪可能也是一個新的臨界元素,這一地區冰雪覆蓋自2008年以來穩定性減弱,可能已經處于激活狀態。

隨著全球溫度持續升高,氣候系統越來越逼近臨界點。2018和2019年澳大利亞威爾·斯特芬(Will Steffe)教授和英國蒂姆·蘭頓教授(Timothy M. Lenton)等人在PNAS(Steffen et al., 2018)和Nature (Lenton et al., 2019)等文章里,梳理了地球氣候系統中的15個已知的氣候臨界點,指出其中9個關鍵系統已經處于或者即將處于臨界點狀態。

氣候系統的臨界點有高有地,按照觸發的難易程度,可以分為三個檔次:

1) 1℃~3℃,在全球增溫的這個范圍內,容易引起夏季北極海冰消融、格陵蘭島冰蓋消融、阿爾卑斯山冰川消亡、南極洲西部冰蓋消融和珊瑚礁的白化。

2) 3℃~5℃,當增溫達到這個強度時,可能會導致亞馬孫雨林向草原退化、北半球中高緯針葉林退化、季風區變化、全球海洋溫鹽環流變化。

3) >5℃,當增溫超過5℃,極可能引起北極冬季冰雪量減少、高緯度永凍土消融釋放溫室氣體、南極洲東部冰蓋消融等。

2022年,蒂姆·蘭頓教授在Science上的文章(Armstrong McKay et al., 2022)指出,在如今升溫1.1-1.2°C時,氣候臨界點風險已經逐漸凸現,全球5個臨界點處于危險區(格陵蘭冰蓋、西南極冰蓋、低緯珊瑚礁、北半球凍土、巴倫之海海冰)。如果全球升溫達到1.5攝氏度,可能會觸發4個臨界點,并使得另外5個臨界點進入危險區;若全球升溫達到2攝氏度以上,將觸發更多臨界點。

當一個臨界點被觸發之后,可能會像推倒多米諾骨牌一樣,推動地球系統倒向另外一張牌,放大氣候變化的影響。由于這些能成為臨界點的系統自身規模宏大,要阻止整排多米諾骨牌的倒下異常困難,從而較易引起氣候、人類和生物系統發生大規模災難甚至是毀滅級的氣候破壞。

這種“多米諾”骨牌式的正反饋過程,會使得地球氣候系統突破一個個臨界點,徹底脫離過去百萬年以來的冰期-間冰期的循環,導致失控增溫(runaway warming),最終導致“熱室地球”(Hothouse Earth)時代的到來。在“熱室地球”狀況下,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革命前高4-5℃以上,這將超過數百萬年間冰期的最高溫,甚至比中新世時期溫度還高,屆時,地球上許多地方的宜居性將大打折扣。洪澇地區的暴風雨強度和頻次將大大增強,全球范圍內的干旱和酷暑也會愈加劇烈。西南極洲、格陵蘭和東南極洲的冰蓋融化,大量淡水注入海洋,海平面將會比今天高60米以上。這種結果是毀滅性的,因為全球三分之二的特大城市均處于海拔低于10米的區域,約24億人生活在距離海岸線不及100千米的沿海地區。

值得警惕的是,有些區域性氣候可能已經越過了自身的臨界點,例如北美西部的過去20年的高溫和干旱幾乎是過去1200年里最為嚴重的時期(Williams et al., 2022),這導致區域山火,大片森林消失。這些森林是過去數百年里全球溫度比現在更低的環境里生長出來的,在現在變暖的世界里,不見得能恢復回原來的物種和生態。另外亞洲中部蒙古國地區,持續性溫度升高和干旱,再加之過度放牧導致草原退化,已經出現了大規模不可逆轉的生態變化,被不少研究人員認為已經越過了臨界點(Zhang et al., 2020)。

在希臘神話中,西西弗斯(Sisyphus)觸犯了眾神遭受懲罰,推著一塊巨石上山,每次未到山頂就又滾下山坡,即使到了山頂,巨石也無法穩定存在,又滾回山腳下面。因此氣候臨界點就像山頂,一旦越過了這個點,全球氣候就會像滾落的巨石一樣,不可逆轉,不受控制,且加速進行,這才是全球變暖中我們得高度警惕的風險。

參考文獻

Armstrong McKay, D. I., A. Staal, J. F. Abrams, R. Winkelmann, B. Sakschewski, S. Loriani, I. Fetzer, S. E. Cornell, J. Rockstr?m and T. M. Lenton, 2022: Exceeding 1.5 C global warming could trigger multiple climate tipping points. Science, 377, eabn7950, doi: doi:10.1126/science.abn7950.

Lenton, T. M., J. Rockstro?m, O. Gaffney, S. Rahmstorf, K. Richardson, W. Steffen and H. J. Schellnhuber, 2019: Climate tipping points — too risky to bet against. Nature, 575, 592-595, doi: 10.1038/d41586-019-03595-0.

Liu, T., D. Chen, L. Yang, J. Meng, Z. Wang, J. Ludescher, J. Fan, S. Yang, D. Chen, J. Kurths, X. Chen, S. Havlin and H. J. Schellnhuber, 2023: Teleconnections among tipping elements in the Earth system. Nature Climate Change, 13, 67-74, doi: 10.1038/s41558-022-01558-4.

Steffen, W., J. Rockstrom, K. Richardson, T. M. Lenton, C. Folke, D. Liverman, C. P. Summerhayes, A. D. Barnosky, S. E. Cornell, M. Crucifix, J. F. Donges, I. Fetzer, S. J. Lade, M. Scheffer, R. Winkelmann and H. J. Schellnhuber, 2018: Trajectories of the Earth System in the Anthropocen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5, 8252-8259, doi: 10.1073/pnas.1810141115.

Williams, A. P., B. I. Cook and J. E. Smerdon, 2022: Rapid intensification of the emerging southwestern North American megadrought in 2020–2021. Nature Climate Change, 12, 232-234, doi: 10.1038/s41558-022-01290-z.

Xu, X., X. Zhang, W. J. Riley, Y. Xue, C. A. Nobre, T. E. Lovejoy and G. Jia, 2022: Deforestation triggering irreversible transition in Amazon hydrological cycle.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17, doi: 10.1088/1748-9326/ac4c1d.

Zemp, D. C., C.-F. Schleussner, H. M. J. Barbosa, M. Hirota, V. Montade, G. Sampaio, A. Staal, L. Wang-Erlandsson and A. Rammig, 2017: Self-amplified Amazon forest loss due to vegetation-atmosphere feedbacks. Nature Communications, 8, doi: 10.1038/ncomms14681.

Zhang, P., J. H. Jeong, J. H. Yoon, H. Kim, S. Y. S. Wang, H. W. Linderholm, K. Y. Fang, X. C. Wu and D. L. Chen, 2020: Abrupt shift to hotter and drier climate over inner East Asia beyond the tipping point. Science, 370, 1095-+, doi: 10.1126/science.abb3368.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