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科學家羅克茜·馬修·科爾說:“初步數據顯示,今年部分日子的升溫幅度已超過1.5攝氏度。隨著溫室氣體排放量未見減少的趨勢持續下去,全球以很快的速度變暖。除此之外,我們還遇到了已完全成形的厄爾尼諾現象,它起到了將熱量從海洋輸送到全球大氣層的作用。這也令全球平均氣溫上升。由于厄爾尼諾現象將在今年12月達到頂峰,并且持續到明年,我們看到的這種高溫創紀錄的例子可能會增多?!?/div>
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局副局長薩曼莎·伯吉斯上周在一份聲明中說:“在經歷氣溫創新高的一個夏天后,9月觀測到的往年同期所未見的高溫以超乎尋常的幅度打破了紀錄。這一極端月份已經把2023年推上了不光彩的榜首位置——今年有望成為最熱年份,氣溫比工業化前的平均水平高出大約1.4攝氏度。在距離《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召開只剩兩個月的時候,采取大刀闊斧的氣候行動的緊迫性從未像現在這樣高?!?/div>
升溫1.5攝氏度意義重大。不過,暫時突破1.5攝氏度的閾值不等于完不成將升溫幅度限制在1.5攝氏度的氣候目標,因為《巴黎協定》聚焦的是長期氣候變暖。
從某種意義上講,突破1.5攝氏度是注定的。世界氣象組織5月的一份報告說,在2023至2027年間,全球接近地表處的年均氣溫升幅至少有一年暫時突破1.5攝氏度閾值的可能性達到66%。
但專家提醒說,今年升溫幅度突破1.5攝氏度將造成非常巨大的影響。
印度熱帶氣象學研究所氣候變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R·克里希南說:“突破閾值是一方面,這樣的升溫幅度會在9月、10月引發北極冰層的融化,進而影響環流模式。重要的是觀察厄爾尼諾現象會如何發展。我們今年還遇到了印度洋正偶極子現象。”印度洋偶極子指的是印度洋西部和東部海面溫度差。此現象分別有正負兩個極端。
厄爾尼諾現象的特點是,赤道地區東太平洋水溫異常升高,這與夏季氣溫升高和印度雨季降雨減弱有著密切關聯。
曾擔任印度地球科學部秘書的M·拉吉萬說:“從1850年開始,全球氣溫每10年上升0.06攝氏度,最近170年的上升幅度接近1攝氏度。不過,在較近的未來,可能會暫時出現氣溫比工業化之前上升1.5攝氏度的情況,到2060年前后則會出現平均升溫幅度達到1.5攝氏度的局面?!?/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