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西班牙《先鋒報》網站10月4日報道,棲息地被破壞和疾病是在解釋兩棲動物數量減少時屢被提及的原因。但現在一項新研究揭示出,氣候變化正在成為兩棲物種(青蛙、蟾蜍、蠑螈等)面臨的最大威脅之一。
對兩棲動物瀕危狀況的第二次重大全球評估,分析了脊椎動物兩棲綱的8000多個物種(首次研究了2200多個新物種),證實了這些種群狀況的惡化。
兩棲動物物種中有40.7%——五分之二——受到威脅(即指處于極危、瀕危或易危狀態)。
這意味著與之前的評估相比,情況更加惡化,因為在1980年有37.9%的兩棲動物面臨滅絕威脅,2004年這一比例為39.4%。
這是一種全球現象,對于蠑螈這一物種以及在美洲熱帶地區(從墨西哥南部到巴西)尤為嚴重。
人們已經注意到,1980年至2004年間,疾病和棲息地喪失導致91%的兩棲動物的瀕危狀況惡化。但氣候變化現在加劇了人們對其瀕危狀況的擔憂。
事實上,2004年至2022年間,各種威脅已將300多種兩棲動物推向瀕臨滅絕的境地。在這20年里,氣候變化一直是導致瀕危狀況惡化的最大因素(119個物種,占39%),超過了棲息地喪失和生態退化(112個物種,占37%)。
報道稱,這一事實對于委內瑞拉高原典型的兩棲動物來說尤其明顯,它們非常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因為它們無法進行垂直遷移或分散。
這項發表在《自然》周刊上的研究的作者說,總的來講,氣候變化對兩棲動物來說尤其值得擔憂,因為它們對周圍環境的變化很敏感。
研究作者之一、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兩棲動物專家組協調員珍妮弗·利德基·斯旺德比說:“隨著人類引發氣候和棲息地的變化,兩棲動物正在被氣候劫持,因為它們無法移動很遠,以逃避由氣候變化引起的日益頻繁和強烈的極端高溫、野火、干旱和颶風。”
在澳大利亞東部和美國西部,氣候變化正在增加干旱和大火的頻率、持續時間和嚴重程度,這正加劇著先前的威脅(疾病和棲息地喪失)。
同時,澳大利亞潮濕的熱帶地區和巴西大西洋沿岸森林的氣候變化導致的降雨量減少,預計也會降低青蛙的繁殖成功率,因為它們高度依賴土壤和樹葉相混合的河床以防止卵干死。
該研究還得出結論,五分之三的蠑螈物種面臨滅絕的威脅,主要原因是棲息地被破壞和氣候變化,這使其成為世界上受威脅最嚴重的兩棲動物群體。
例如,由于火災影響增大和土壤濕度減少,美國有五種蠑螈的瀕危狀況惡化。
然而,由于關于氣候變化對兩棲動物影響的研究很少,估計這種影響的真實程度可能被低估了。因此,預計隨著此類研究的增多和認識的提高,瀕危狀況等級可能會更危險。
報道稱,北美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蠑螈群落的所在地,其中包括大量存在于美國東部阿巴拉契亞山脈中的無肺蠑螈。
鑒于這種情況,自然保護人士擔心,一種在亞洲和歐洲發現的、被稱為蠑螈壺菌的致命性蠑螈致病真菌可能會進入美洲。
此外,被認為可能滅絕的極度瀕危兩棲動物總數已超過160種。
自2004年以來,有記錄顯示,有四種兩棲動物已經消失——哥斯達黎加的青蛙(奇里基哈萊奎因蛙),澳大利亞的尖鼻洪流蛙,危地馬拉的克勞加斯托爾彎唇蛙和加爾帕偽溪蠑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