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網綠”傾力守護自然之美|國網
浙江省
電力有限公司平陽縣供電公司
一、行動概要:
南麂島其位于浙江省平陽縣鰲江口外 30 海里的東海海面上,因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有著大量的海洋生物資源,被譽為“貝藻王國”,同時也在 2023 年年初被評為世界濕地。國網浙江省電力有限公司平陽縣供電公司(以下簡稱國網平陽縣供電公司)致力用綠電守護海色海島行動,對標聯合國 2030 可持續發展目標 7、目標 13、目標 14,推動模式創新,保護海島生物多樣性,為海島濕地系統量身打造電網建設方案。通過統籌規劃海纜建設、打造護海者聯盟、創新模式助力漁業可持續健康發展、匯集經驗總結舉措用,探索解決海纜建設與海島濕地保護之間存在共生
難題,為保護藍色海島貢獻平電力量。
東海之上,浙江溫州境內,有一片由 52 個島嶼,30 多個暗礁、適淹礁、明礁和干出礁星羅棋布的區域,這里是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中國十大最美麗島嶼之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生物圈保護區,有“貝藻王國”“碧海仙山”的美譽。南麂海島作為海洋生態多樣性的寶庫,在世界濕地名單中占有一席之地,海島發展離不開能源供能發展,但要實現南麂穩定的能源供給,在此過程無法避免對海島濕地原生態的環境造成一定沖擊。海島的生態環境是作為旅游業的核心資源,旅游業體驗又提升離不開基礎建設提升,海島建設與海島濕地保護之間存在共生難題。
一是南麂海島地理位置獨特,需要滿足發展用電需需和大陸聯網,海纜建設過程,以及建成后不可避免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一定影響。
二是海島居民許多以漁業為生,發展迅速的同時,漁船數量增多沒有較好的統籌管理對海纜運行形成較大潛在危險,海纜若是遭到意外破壞給海洋生物棲息繁衍造成一定影響,隨著海島的知名度不斷提升,海島發展建設駛入快車道,在保障漁船正常運行的前提下,如何將更好得保護好海纜運行安全保護海洋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三是海島濕地生態保護至關重要,需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濕地是全球三大生態系統之一,生態功能十分強大,在保持水源、凈化水質、蓄洪防旱、調節氣候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維護國家生態安全體系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意義深遠。濕地保護工作不僅要立足當下,更要關注保護模式的可復制性、可推廣性,形成經驗。只有從特性問題中梳理出共性解決方案,才能更好地為生態環境與海島建設發展雙軌并行做出貢獻。
三、行動方案:
為解決海島發展與生態的矛盾沖突,國網平陽縣供電公司針對三大問題具體采取以下行動方案:
一是統籌規劃海纜建設
南麂海島在成為世界濕地前,是島民安居樂業的海島,國網平陽縣供電公司建設海纜選址充分考慮海島貝藻生物棲息環境,圍繞“不打擾”和“生態優先”的目標,致力電網設施優先服務于濕地生態恢復和可持續發展,保障居民福祉。在南麂聯網工程建設期間,國網平陽縣供電公司和平陽縣政府、海洋部門、環保部門、島上居民代表等利益相關方開展深度溝通,搭建合作平臺,并確立了“政府領跑”的審批模式。經充分調研考慮采用對環境無污染的交聯聚乙烯的絕緣材料做電纜,使用壽命長達 30 年,對整個施工過程從開挖、敷設到后期的管理維護都進行了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最大程度減少泥沙入海的影響,以及污水、廢棄物、揚塵的排放。在這 3 個地點施工作業時,國網平陽縣供電公司高度重視環境風險的防范工程,嚴格施工秩序,明確施工流程和施工安全防范程度,杜絕船舶溢油事故的發生。同時,項目施工中,所有施工人員的生活污水、生活固廢和生產性固廢分類收集存放上岸后集中處理,各類施工廢料統一由環衛部門收集處置。
在海底電纜敷設時,國網平陽供電公司精密計算用最短時間、最合適的線路以及最科學的的開挖深度與區域,減少懸浮泥沙的產生、底泥擾動,同時與氣象預報部門合作,即時掌控天氣,避免雨季、臺風或天文大潮等不利氣象條件下進行施工。一條基本原則是,一旦發現因施工引起水質變化而對周圍海域海洋生物產生不良影響,立即采取措施,甚至短暫停工。
在海纜登陸點,考慮到施工期間產生揚塵飄落在附近植被上,會影響植被光合作用和正常生長,因此,加強了施工管理,避免在大風天氣進行登陸點破堤、穿路施工。其中南麂側登陸點做成景觀通道,有效減少施工對岸線景觀、岸線原生態的影響。
二是打造護海者聯盟
海纜敷設完成之后,國網平陽縣司聯合海事局、漁政、南麂鎮政府、海警等相關單位部門,共同對海纜及周邊海域開展周期性巡視。這些巡視能夠及時發現預防海底電纜可能存在的一些不可控損壞和維修問題,做好應急處理預案,并且通過各類巡視的結合,也能夠防止違法捕撈,減少出海巡視次數,降低人類活動對海洋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并且定期檢查檢測海域的海水質量狀況以及開展生物物種資料收集與比較。同時,這些巡視活動將協助溫州市生態環境局開展《南麂列島海域珊瑚礁普查》和《南麂列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常見海洋生物彩色圖譜》的編制,監測與保護熱帶海洋中極其重要的生物資源——礁石珊瑚,并支持海濱生物的生態學相關研究。
三是創新模式助力漁業可持續健康發展
海島多數居民靠海吃海,許多家庭以養殖海產為生。漁民無序擴張過度捕撈,盲目行駛對海洋生態造成一定沖擊影響。依托海纜本體綜合監控系統,全面監測海島在編漁船航行分布為科學捕撈劃定區域,最大程度避免船舶意外破壞海纜從而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穩定。定期對海水質量監測做評估,協助漁民更好掌握養殖基地魚類棲息環境動態變化,對發現異常點進行實時監測,從而避免外來生物入侵干擾海洋生物正常繁衍生息。同時國網平陽縣供電公司和與相關部門合作探討南麂島海洋漁業發展規劃,根據生態容量合理確定漁場擴大規模,協助海島居民產業升級打造可續發展的新型海洋牧場。用電能代替傳統柴油發電,在提供機械設備的工作效率與穩定性的同時也為漁業養殖提供更加清潔的能源。
四是匯聚經驗優化海島建設管理
識別海島電網工程,海纜建設對自然的實質性影響,將核算研究和相關成果與利益相關方進行披露和溝通,幫助生態海島發展提供可復制做法,針對海島特性,提出島礁增綠護藍的沿海生態修復辦法成功修復因施工建設帶來的海洋生態影響。
沿海施工在多部門聯合商討下,制定了《南麂島沿海施工細則》。其中指出南麂周邊海洋生物繁殖高峰時期,有效指導施工隊伍規避特殊時段,大幅降低沿海施工作業影響程度。同時《細則》中對施工廢料分類、回收、處理制定了明顯詳細流程,為施工廢料管理提供了可行支撐方案,后續將聯合相關部門推出相應
法規,進一步加強對沿海施工作業的管理與約束。
四、關鍵突破:
創新打造海島特有施工審批模式,該模式由縣政府牽頭,主動對接審批相關部門并全程督辦,及時聯系漁民、酒店等利益相關方開展需求溝通,在施工規劃中融入可持續發展理念,從而有效提高工程在審批手續、
政策處理等難題的工作效率。用現代電氣技術推動海島漁民漁業升級,更好得規劃漁業發展為海島周邊海洋生物繁衍生息提供理論數據支持,實現漁業電氣養殖普及,漁民收益增加,政府管理便捷,企業業務擴展多方共贏目標。
五、多重價值:
經濟效益:通過全電改善與電網優化為海島居民生活與旅游業用電量提升百分之200%,南麂海島大黃魚產業整體發展良好,截至 2023 年,全鎮共有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場 9 家,深水網箱改造率達 100%,全年養殖總量達 2500 噸,總產值達 3 億多元,海島居民依托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實現增收。
社會效益:海島供電可靠性增強,游客旅游體驗效果提升,海島停電損失大大降低,海島游客容納接待數量增長百分 50%,游客好評如潮。
環境效益:大量減少溫室氣體,海島周邊海洋生物性恢復良好迅速,從原先建設施工過程中損失的生物數量已全部恢復,沿海海岸海洋生物數量逐年增多。
六、各方評價:
平陽縣政府:國網平陽縣供電公司有效解決了海島發展的能源問題,同時兼顧了海洋生態保護,為海島建設做出巨大貢獻。
南麂海島海事局:環境友好的發展模式,不僅有效滿足島民用電需求,更為海島長遠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游客評價:電力十足的南麂島,讓我的旅游體檢更棒了,南麂海島已經成為不少人海島度假首選地。
海事管理局:漁船來往數量、規模在監測系統下一目了然,為我們海洋管理提供了高效的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