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碳市場金融機構參與乏力
金融機構參與乏力
相比起之前
碳交易市場的6個試點地區,重慶在開市當日實行“允許個人或機構炒碳”、“鼓勵金融機構參與”等一系列措施以期刺激碳交易市場。
但同時,也對炒碳的個人或機構設定了投資門檻。《重慶市
碳排放配額管理細則》規定,企業法人注冊資本金不得低于100萬元,合伙企業及其他組織凈資產不得低于50萬元;而對于個人而言,個人金融資產在10萬元以上便可申請注冊。
截至2014年5月末,在
碳市場開市前,興業銀行重慶分行累計支持重慶市綠色金融項目152個,累計投放融資金額76.18億元。
在碳交易市場開市當日,招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興業銀行分別與重慶聯交所集團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探索碳排放配額擔保融資等新型金融服務。
但此后各大行參與再無進展,開展交易的7個試點地區也只是現貨交易。
“目前還沒有金融機構提供金融衍生產品。”唐智紅說。
“現貨交易都很少,何況
碳金融。很多企業每年碳排放量很大,相較而言,碳交易量少,根本不是一個數量級。市場流動性很差,不單單是重慶,從全國來看單筆幾十萬噸的交易很少見。”林伯強說。
“構建現貨與金融
衍生品相結合的多層次碳交易市場,是在真正成熟的碳交易市場的基礎之上。”重慶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李蜀慶說,“沒有對碳排放總量的控制,難以形成真正的市場。企業通過碳交易完成
減排目標更多的是一種自覺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