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255家年碳排放超過2萬噸的工業企業,其排放量占工業碳排放總量近60%
據發改委資料顯示,像重鋼集團這樣的配額管理單位,還有254家年碳排放超過2萬噸的工業企業,其排放量占工業碳排放總量近60%。
據了解,配額管理單位在2015年6月20日前履行第一期配額清繳義務;在2016年6月20日前履行第二期配額清繳義務。重慶是繼
深圳、上海、
北京、廣州、天津、湖北之后,最后一個啟動
碳交易試點的地區。
僅開市當天有交易
據重慶市碳
排放權交易中心的數據顯示,重慶的碳排放權交易金額除了開市當天的445.75萬元,之后再無交易。
“重慶市政府作為社會的代理人,提出環境目標,如果在環境目標達標的情況下,對企業的約束將非常弱,因此交易也會顯得疲軟。”李強說。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碳排放權配額設置,是目前推動碳交易發展的關鍵和最大
難題。配額過于寬松,缺乏強制性,無法體現
市場的稀缺性,難以形成市場。
據重慶市發改委發布的《重慶市碳排放配額管理細則》,重慶市對配額實行總量控制。根據企業歷史排放水平確定基準配額總量,2015年前,按逐年下降4.13%確定年度配額總量控制上限,2015年后根據國家下達的碳排放下降目標確定。
與其他6個
碳市場試點地區不同的是,重慶的配額分配相對寬松,2015年前配額實行免費分配。政府采取總量控制,在此目標下,企業根據歷史自身需求進行申報。重慶市配額總量約1.3億噸。2015年后,將根據國家下達的碳排放下降目標確定配額總量。
“
第三方機構會對企業的碳排放報告進行規范性、真實性和準確性的核查。重慶目前有11家第三方
核查機構。”重慶市低碳協會副秘書長唐智紅告訴重慶青年報記者,“政府如果發現企業的所需配額和企業申報的配額有差距,那么多余的配額會被收回。企業申報的配額數并不是隨心所欲,會對接下來一年碳核查后的配額產生影響。”
據劉志強介紹,今年9月、10月,重鋼就接受了重慶市國際投資咨詢集團和重慶市質量和標準研究院的復查,“根據我們的申報和排放量分配給我們配額”。
重慶青年報記者從發改委了解到,配額管理單位申報量高于其歷史最高年度排放量的,以兩者平均量作為其年度配額分配基數;配額管理單位申報量低于其歷史最高年度排放量的,以申報量作為分配基數。
唐智紅說:“碳排放權交易是很大的一塊市場,很多企業是初次接觸,心里沒底,重慶碳交易市場運行不久,許多企業的
碳配額還處于儲備階段;尤其是像那種靠訂單吃飯的企業,擔心自己的配額不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