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2日,中國提出雙碳目標。3年來,我國已經形成了“1+N”
政策體系,綠色低碳發展進行著生動實踐。為了回望3年雙碳之路,探討未來走法,9月20日,新京報零碳研究院組織主題為“三年回望·低碳再前行”的研討會。
國家氣候戰略中心
市場機制部理論室主任、副研究員王際杰在研討會表示,雙碳目標的提出顯示了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也對新時代綠色低碳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中國持續強化
碳交易體系建設和實施,發揮市場機制優化
減排資源配置的關鍵作用,保障雙碳目標穩步落實。
提出雙碳目標,自我施加壓力
“我國提出雙碳目標在全球范圍內引起廣泛關注,作為發展中大國,中國計劃用30年左右的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
碳中和,相較歐等發達經濟體承諾用時更短,彰顯了中國負責任大國的擔當,令人印象深刻。”王際杰說道。
王際杰表示,近年來,氣候議題在國際政治經濟議程中的重要性持續上升,提高氣候行動力度的國際輿論有所強化,發達國家希望發展中大國承擔更多減排責任的傾向凸顯,全球氣候治理博弈的復雜性上升,為中國應對氣候變
化工作的外部環境帶來一定影響。
在雙碳目標引領下,我國于2021年7月正式啟動全國碳市場上線交易,在僅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基礎上,成為了當前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規模最大的碳市場。
王際杰表示,截至今年8月末,全國碳市場總成交額約2.5億噸,運行總體平穩,其行業覆蓋范圍將逐步擴大,發揮市場機制對重點排放行業低碳發展的約束激勵作用,基于市場路徑更好支撐雙碳目標實施。
王際杰認為,中國實現雙碳目標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建設、完善碳市場亦是一項系統性極強的工程。當前,全國碳市場剛剛起步,需要循序漸進,逐步突破。
機制會鼓勵更加先進的降碳手段
王際杰表示,
碳排放數據管理存在不同維度。一方面,在國家、省市等層級,會依據有關技術規范和指南,形成相應的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另一方面,碳市場也要求對重點排放單位的溫室氣體排放開展監測、核算、核查等工作,并持續加強相應的數據質量管理,建立了
MRV制度體系,規范重點排放單位碳排放怎么算、怎么查、誰去查等
問題。
針對與會嘉賓關心的
ccer重啟以及全國碳市場擴容等問題,王際杰表示當前生態環境部正在推進有關工作,從而進一步發揮市場機制動員全社會減排行動的作用、推動雙碳戰略落地實施。
王際杰還建議媒體做好專業領域與大眾之間的傳播,把綠色低碳好的經驗做法、技術路徑、產品服務宣傳出去。這就要提高傳播的專業能力和技術手段,鼓勵人工智能等科技為綠色低碳宣傳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