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全面深化改革
工業企業在生產過程中,
碳排放必不可少,但當前,全球都在探索如何推動工業企業
節能減排,我國也不例外。2013年起,包括廣東省在內的全國7個省市建立了碳排放交易機制,將碳排放交易作為一種控制碳排放有效的
市場機制,允許試點行業的排放企業購買、交易,并且允許投資機構、社會資本進場交易。截至2014年12月7日,廣東碳排放一、二級市場累計成交配額1451.23萬噸,總成交金額7 .93億元,分別占全國市場的48 .6%和60 .6%。碳排放交易機制對全省節能降碳的作用及效果已經顯現。近期,南都記者就此專訪了相關業內人士,受訪者表示,未來將探索有利于資源配置的市場化機制和市場化生態補償機制,通過進一步改革創新,解決
碳交易當前面臨的困難。
相關制度體系初步建立
2013年12月19日,省政府在廣州舉行了廣東省碳排放交易啟動儀式,國家發展改革委解振華副主任、廣東省常務副省長徐少華共同為廣東碳排放交易市場鳴鑼開市,正式啟動了我省碳
排放權交易,引起了中外媒體的積極評價與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首批納入我省控排企業的為
電力、
水泥、
石化、
鋼鐵四大行業中年排放2萬噸二氧化碳及以上企業,后期會逐步將
陶瓷、紡織、
有色、塑料、
造紙、建筑、
交通7個行業也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