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中國碳市場運行兩周年,表現如何?

2023-9-13 09:36 來源: 中外對話 |作者: 尤曉鶯

中國的碳市場基本實現了其最初的目標,但在數據準確性及配套法規方面仍然面臨挑戰。

專家們告訴中外對話,到今年七月中國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Emissions Trading scheme,簡稱ETS)已正式上線交易滿兩年,其最初目標已基本實現。這些目標是提高市場意識、建立交易機制和引導企業關注自身排放。

不過他們還表示,這個新興市場仍然面臨許多障礙,比如數據完整性和缺乏有效立法等問題。

中國的碳排放交易體系是全球同類中規模最大的,就其覆蓋企業的排放總量而言,是歐盟碳市場的三倍。習近平主席曾在三年前宣布,中國將在2030年之前實現碳達峰,在206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而碳排放交易體系則被視為實現這一國家氣候目標的“ 核心政策工具”。

該市場覆蓋了中國碳排放量最大的電力部門,并計劃將來引入其他重要的排放行業,如鋼鐵石化和建筑材料。

中央政府還計劃在今年年底重啟自愿碳市場。專家表示,這一舉措將有助于電力企業抵消排放,并讓其他行業的利益相關者參與到全國碳市場中來。

“基本達到”預期
經過十年的準備,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于2021年7月上線。負責該市場的生態環境部官員對其截至目前的表現表示滿意。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該市場“基本實現預期建設目標”。他說,該市場運行“平穩”,制度規則得到了“全面提升”,配額分配方法“不斷優化”。

負責該市場運營的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長賴曉明指出,市場定價機制“作用逐步顯現”。他在慶祝碳排放交易體系上線交易兩周年的會議上表示,企業減排意識得到“有效提高”。

2.4億噸

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

目前,生態環境部向電力公司免費發放排放“配額”。有了這些配額,企業就有權排放一定數量的二氧化碳,而配額的分配基于企業的排放強度,即單位產出的排放量。如果企業的排放超過了其配額,就必須從市場購買更多的配額。

雖然全國排放交易體系已經運行了兩年,但只完成了一個“履約期”(compliance period)。生態環境部表示,2021年7月到12月,共有1833家重點排放企業足額完成2019年及2020年的排放配額清繳,有178家重點排放企業部分完成配額清繳。配額履約率達到了99.5%。

電力企業目前處于第二個履約期,須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對2021年和2022年排放量的清繳。

根據最新統計數據,截至7月14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2.399億噸,累計成交金額110.3億元人民幣(約合15.4億美元)。

與已經運行近20年的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 ETS)相比,這兩個數字都相形見絀。根據金融市場數據和基礎設施提供商路孚特(Refinitiv)發布的《2022年碳市場年度回顧》報告,僅2022年,歐盟排放交易體系就交易了125億噸碳排放配額,交易額達到創紀錄的8650億歐元(約合9580億美元) 。

中國技術經濟學會環境技術經濟分會常務理事張建紅告訴《證券時報》稱,“全國碳市場流動性不夠,呈現明顯的季節性,平時交易量偏低。”

張解釋說,由于以履約為主,交易集中在臨近履約期時集中展開,從而導致碳交易不平衡、交易量總體偏低。

復旦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黃明也對這家報紙表示,全國碳市場目前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比如交易活躍度有待提高、交易主體覆蓋面較窄、交易產品有待進一步豐富等?!?/div>

培養市場意識

接受中外對話采訪的專家一致認為,全國碳市場的短期目標并非是立即實現明顯的減排效果,這與一些批評者的預期相反。

專家們表示,其目標是讓利益相關者理解碳交易的概念,引導他們對自身排放進行監測、報告和核查,并向他們展示這樣做的好處。

德國柏林智庫機構阿德菲(adelphi)的碳市場與定價高級經理陳志斌告訴中外對話,一個關鍵任務是幫助企業意識到“排放有成本,減排有收益”。

陳志斌表示,目前全國碳市場的主要功能是提高企業效率,降低排放強度,這與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和經濟總體仍在增長的事實相吻合。

“市場對于化石燃料電廠的總體排放不預設限制,”陳志斌指出,“這和歐盟碳市場強制限制歐盟企業總體排放的定位不同?!?/div>

隨著碳市場的推出,占全國二氧化碳排放量40%的中國電力企業不得不首次承擔二氧化碳排放的直接成本,這也帶來了新的業務需求。

陳志斌指出,一些企業意識到,他們從現在開始就要安排專員進行碳排放的監測、核算、報告與核查,有專員去管理碳排放方面的事宜、去想潛在的減排措施。

這也意味著碳排放已成為這些公司的“賬面項目”,“需要被納入商業決策,就像商品價格或稅收一樣”,牽頭開展2022年中國碳定價調查(2022 China Carbon Pricing Survey)的休·斯萊特(Huw Slater)表示。該調查收到了來自電力行業和其他高排放行業利益相關者的400多份回應。

了解自愿碳市場的現在與未來

調查發現,碳排放交易已開始對企業的投資決策產生影響。環保慈善組織克萊恩斯歐洲環保協會(ClientEarth)的能源和氣候專家斯萊特表示: “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表示,到今年為止,碳市場已經至少對其投資決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而超過70%的人預計到2025年,碳市場對其決策的影響至少會維持在一定的水平上?!?/div>

與此同時,超過20%的受訪者預測,到本十年中期碳市場將“強烈”影響其公司決策。他補充說,“強烈影響投資決策意味著它將成為公司決策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然而,雖然要求電力公司對其排放負責至關重要,但它們也需要沒有沉重財務負擔的情況下運營,特別是許多電力公司還擔負著加強國家能源安全這一中國目前重要的經濟任務。

陳志斌說,從市場的設計來看,中央政府不希望給電力公司造成過大壓力,以便它們能夠為社會提供足夠的電力。他補充道,如果一些主要的電力公司難以履約,它們可以向政府求助。

數據和立法挑戰

全國碳市場仍存在各種問題,其中數據質量被認為是一個突出的問題。

在市場推出僅兩個月后,一座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在1000萬噸左右的發電廠被發現篡改排放數據。這起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碳排放數據弄虛作假案例至少影響了100萬噸、價值約700萬美元的排放配額。中國金融媒體《財經》報道稱,數據質量問題是碳市場推遲擴增其他行業的原因之一。

路孚特的碳分析師宋雨彤告訴中國對話:“數據是碳市場非常重要的一個根基,只有把這個基礎打好,市場才能有序健康地成長?!?/div>

宋雨彤表示,生態環境部已采取一系列措施來提高數據準確性。例如,去年3月,環境部發布通知,要求企業每月對排放的關鍵參數進行檢測,并在線上提交結果。今年6月,環境部還啟動了一個旨在建立全國碳市場數據質量管理長效機制的研究項目。

宋雨彤補充說:“將來全國碳市場涵蓋更多行業時,管理和監測不同行業和企業報告的數據質量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和挑戰?!?/div>

雖然生態環境部尚未公布碳市場擴容的明確時間表,但最近已經開始研究將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石化、化工航空等幾個行業納入管控范圍的可能性。

企業買配額的花費可能會遠遠高于罰款的上限

全國碳市場面臨的另一個重大障礙是缺乏高級別的法律支持。中國沒有針對氣候變化的全面立法,也沒有管理二氧化碳排放的法律。因此,目前碳排放交易體系遵循的是生態環境部發布的一系列內部法規。

“這個部門規章在執行過程中有很多限制,”美國環保協會(Environmental Defense Fund,簡稱EDF)北京辦公室全球全球氣候資深總監趙小鷺告訴中外對話, “比如它的罰款力度不夠,造成了企業買配額的花費可能會遠遠高于罰款的上限,這就對鼓勵企業履約造成了挑戰。”

目前,企業罰款的上限僅為3萬元人民幣(約合4200美元),遠不及違規所能省下的金額。但趙小鷺表示,氣候司已經屢次表示,國務院正在制定中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可能即將出臺。

碳價將“穩步上升”

歐盟引入碳邊境調節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對來自該地區以外的某些排放密集型產品征收碳稅,引起了人們對中國和歐洲二氧化碳排放成本差異的關注。

中國全國碳市場的碳價目前約為每噸60元人民幣(約合8美元),而歐盟的碳價則是它的10倍以上,約為每噸100歐元(約合110美元)。

“重要的是別忘了,碳價實質上是獨特的監管和經濟環境的產物。”斯萊特說道,“在沒有前因后果的情況下,比較各個司法管轄區的碳價并不是特別有用。”

近年來,歐盟采取了一些“有意的”措施,使歐盟碳市場成為其能源和工業部門減排的主要推動力,這些監管變化導致碳價上升,斯萊特解釋道。

他補充道:“另一方面,在中國,碳市場仍然是能源領域眾多政策之一。這些政策常常重疊,有時相互受益,不過目標相似。”

斯萊特的調查發現,利益相關者預計未來幾年中國全國碳價將“穩步上升”,到2025年每噸將增至87元人民幣(約合12美元),到本十年結束時每噸將增至130元人民幣(約合18美元)。

展望未來,專家們希望中國能在今年年底之前重新啟動自愿碳信用項目,即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hina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s,簡稱ccer)方案。生態環境部正處于制定相關法規、方法論和交易平臺的最后階段。

CCER是中國版的《京都議定書》核證減排量,于2012年啟動,但由于交易量小和缺乏碳審計標準,于2017年突然停止。

該項目對全國碳市場及其定價至關重要,因為根據現行規定,企業最多可以用CCER抵消其年排放的5%。據中外對話報道,CCER配額的需求量可能達到3.5-4億噸/年。

路孚特的宋雨彤預計,CCER的重新啟動可以幫助擴大全社會對碳排放交易的參與度。

她解釋道:“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全國碳市場的主要參與單位肯定還是碳市場里面的重點排放單位,但是如果CCER重啟,那么一些與新能源相關的項目組或者項目方,還有一些方法學允許范圍之內的其他的一些項目組與業主也都可能可以參與到全國碳市場的建設和交易當中?!?/div>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