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雨彤表示,生態環境部已采取一系列措施來提高數據準確性。例如,去年3月,環境部發布通知,要求企業每月對排放的關鍵參數進行檢測,并在線上提交結果。今年6月,環境部還啟動了一個旨在建立全國碳市場數據質量管理長效機制的研究項目。
宋雨彤補充說:“將來全國碳市場涵蓋更多行業時,管理和監測不同行業和企業報告的數據質量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和挑戰?!?/div>
雖然生態環境部尚未公布碳市場擴容的明確時間表,但最近已經開始研究將鋼鐵、
有色金屬、
建材、石化、
化工和
航空等幾個行業納入管控范圍的可能性。
企業買配額的花費可能會遠遠高于罰款的上限
全國碳市場面臨的另一個重大障礙是缺乏高級別的法律支持。中國沒有針對氣候變化的全面立法,也沒有管理二氧化碳排放的法律。因此,目前碳排放交易體系遵循的是生態環境部發布的一系列內部法規。
“這個部門規章在執行過程中有很多限制,”美國環保協會(Environmental Defense Fund,簡稱EDF)
北京辦公室全球全球氣候資深總監趙小鷺告訴中外對話, “比如它的罰款力度不夠,造成了企業買配額的花費可能會遠遠高于罰款的上限,這就對鼓勵企業履約造成了挑戰。”
目前,企業罰款的上限僅為3萬元人民幣(約合4200美元),遠不及違規所能省下的金額。但趙小鷺表示,氣候司已經屢次表示,國務院正在制定中的《碳
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可能即將出臺。
碳價將“穩步上升”
歐盟引入碳邊境調節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對來自該地區以外的某些排放密集型產品征收碳稅,引起了人們對中國和歐洲二氧化碳排放成本差異的關注。
中國全國碳市場的碳價目前約為每噸60元人民幣(約合8美元),而歐盟的碳價則是它的10倍以上,約為每噸100歐元(約合110美元)。
“重要的是別忘了,碳價實質上是獨特的監管和經濟環境的產物。”斯萊特說道,“在沒有前因后果的情況下,比較各個司法管轄區的碳價并不是特別有用。”
近年來,歐盟采取了一些“有意的”措施,使歐盟碳市場成為其能源和工業部門減排的主要推動力,這些監管變化導致碳價上升,斯萊特解釋道。
他補充道:“另一方面,在中國,碳市場仍然是能源領域眾多政策之一。這些政策常常重疊,有時相互受益,不過目標相似。”
斯萊特的調查發現,利益相關者預計未來幾年中國全國碳價將“穩步上升”,到2025年每噸將增至87元人民幣(約合12美元),到本十年結束時每噸將增至130元人民幣(約合18美元)。
展望未來,專家們希望中國能在今年年底之前重新啟動自愿
碳信用項目,即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hina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s,簡稱
ccer)方案。生態環境部正處于制定相關法規、方法論和交易平臺的最后階段。
CCER是中國版的《京都議定書》核證減排量,于2012年啟動,但由于交易量小和缺乏碳審計標準,于2017年突然停止。
該項目對全國碳市場及其定價至關重要,因為根據現行規定,企業最多可以用CCER抵消其年排放的5%。據中外對話報道,CCER配額的需求量可能達到3.5-4億噸/年。
路孚特的宋雨彤預計,CCER的重新啟動可以幫助擴大全社會對碳排放交易的參與度。
她解釋道:“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全國碳市場的主要參與單位肯定還是碳市場里面的重點排放單位,但是如果CCER重啟,那么一些與新能源相關的項目組或者項目方,還有一些
方法學允許范圍之內的其他的一些項目組與業主也都可能可以參與到全國碳市場的建設和交易當中?!?/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