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2023年5月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以下簡稱“CBAM”)正式發布,低碳發展成為更加緊迫的全球議題,如今各國已開始關于CBAM的研究及應對方案。9月3日,2023年服貿會
論壇之一的全球綠色發展與
碳中和主題會議開幕式與歐盟CBAM與中國產業雙循環圓桌會議如期舉行。會議上,歐盟代表、中國工業行業組織、相關企業齊聚,分享企業減碳經驗,對CBAM提出應對之策。CBAM對中國企業影響幾何?各大行業的減碳路徑是怎樣的?又該如何應對及融入國際貿易
碳足跡?答案在討論之中已初見真章。
緊迫:CBAM已“箭在弦上”
4個月前,歐盟一項重磅法案——CBAM法案在歐盟官方公報發布,歐盟“碳關稅”正式立法,“減碳”再一次成為世界焦點。9月3日,2023年服貿會論壇之一的全球綠色發展與碳中和主題會議開幕式與歐盟CBAM與中國產業雙循環圓桌會議如期舉行,歐盟代表、中國工業行業組織、多家相關企業齊聚。
會上,歐盟委員會稅務海關同盟總司CBAM負責人Vicente Hurtado分享了最新發展動向,CBAM將于2023年10月1日正式啟動,過渡期至2025年12月31日,并于2026年正式實施。據會議介紹,CBAM為歐盟發布的碳邊境調節機制,是指某些商品在生產時會釋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進入歐盟關境則需要向歐盟額外支付一筆款項,其數額與商品制造時釋放的溫室氣體數量相關。當前CBAM行業覆蓋范圍包括
鋼鐵、鋁、
水泥、化肥、
化工(氫)、
電力等,未來還可能涵蓋更多行業。
這也意味著,2026年起,上述涉及企業需開始報告每年進口產品
碳排放數據,并向歐盟支付碳排放費用。
CBAM的支付額度與雙方碳
市場價格息息相關。在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看來,中國
碳交易市場2021年7月已正式開市,開局較好,但同時碳交易量僅1.94億噸,碳價格為59元/噸,相比之下,歐盟碳價格則為70-100歐元/噸。我國碳交易市場還需要更多企業融入,盡快使用國家核證自愿
減排量進場交易。
國際綠色經濟協會首席專家劉燕華表示,中國與歐洲
碳市場價格差距為10倍以上,這意味著CBAM實施后,中國可能要承擔更高的對歐盟的出口成本。此時,中國企業如何做已至關重要。
磨合:支柱產業的綠色實踐
可以看到,CBAM的提出及后續落地推進,其中關乎方并非歐盟一隅,在國際貿易碳足跡進程中,國家間的溝通與磨合已然迫在眉睫。劉燕華用一組數據表明當前情況,他表示,2022年歐盟從中國進口商品總額6260億歐元,其中CBAM中六大類覆蓋金額達1960.6億歐元,經過測算,長期而言,鋼、鋁出口到歐洲成本會增加,分別增長4%-6%、2%-3%。假如CBAM后續范圍進一步擴大,則影響更加廣泛。
“此外,由于發展階段的不同,中國與歐盟碳
核查機構在標準、資質、操作、技術方面均有不同,因此,中國與歐盟要在2026年前進行密切協商,以進一步磨合。”劉燕華強調。
會議上,前述CBAM涵蓋行業專家及企業在會議上相繼分享企業減碳經驗,并對CBAM提出應對之策。從CBAM六大類產業之一的鋁業來看,中國
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黨委書記、會長葛紅林表示,據國際鋁協統計,20多年來中國電解鋁耗電量,即碳排放量從1995年的16500千W/噸不斷下降。繼2002年達到歐洲能耗水平后,已進一步下降至2021年的13500千W/噸。這歸功于中國政府和企業對
節能減排工作的共同努力。同期,集發電、供熱、氧化鋁、電解鋁及鋁深加工等產業于一體的
山東信發集團也在會上分享了他們如何“變碎渣為能源”的寶貴經驗。
此外,另一大產業鋼鐵可以說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柱,中國更是鋼鐵最大出口國。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秘書長姜維表示,“2022年中國出口歐盟的鋼材是389萬噸,占出口鋼材總量的6732萬噸的5.8%。自歐盟提出CBAM以來,中國鋼鐵行業積極應對,開展行業提質能耗3年行動方案,降低鋼鐵企業綜合能耗,‘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期間,鋼鐵行業綜合能耗分別下降5.5%、4.5%、6.6%。”
姜維指出,未來,CBAM可能會在鋼鐵行業上下游進行延伸,可能帶來更多挑戰。他建議推出中國自己的鋼鐵行業平臺,爭取我國綠色貿易相關產業話語權以及公平貿易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