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中東地區國家普遍經歷極端高溫天氣,不少地方氣溫接連“爆表”,民眾生活遭遇多方面挑戰。中東國家紛紛呼吁團結協作,共同行動應對極端天氣。地區各國相繼制定并明確碳
減排目標,采取各種措施努力適應及減緩氣候變化影響,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多國遭遇高溫天氣
今年7、8月份,中東地區經歷酷熱天氣挑戰,一些國家的氣溫創下歷史新高。
近日,伊拉克氣溫突破50攝氏度,部分省份最高氣溫達51攝氏度,天氣預報預測“高溫將持續到9月底”。聯合國報告稱,伊拉克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嚴重的5個國家之一,目前該國正經歷連續4年的干旱。伊朗氣象組織表示,伊朗氣溫上升的速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由于天氣炎熱干燥,7月敘利亞西北部至少發生134起火災。黎巴嫩、埃及、約旦、敘利亞等國面臨不同程度的高溫熱浪。
極端高溫天氣使居民用電需求激增,加劇
電力供應
問題。部分國家采取強制休假或斷電方式節省電力。7月中旬起,埃及開始實施限電
政策。政府表示如果高溫持續,限電政策將持續到9月份;當前,伊拉克家庭每天最多只能從國家電網獲得10小時電力;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每天停電時間約4小時;在巴勒斯坦加沙地帶,持續停電對企業經營、醫療設施運轉等產生直接影響;8月2日和3日,伊朗政府要求學校、銀行和公共機構關閉兩天,以減輕電網負荷。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發布報告稱,在中東地區,高溫天氣、淡水供應稀缺、干旱或強降雨等情況愈發普遍。這些極端天氣令本已陷入困境的社區更加脆弱:獲取潔凈用水變得愈發困難,生計系統被迫中斷,營養不良、介水傳染病和呼吸道疾病等健康危害不斷增加。
科學雜志《地球物理學評論》報告顯示,如果未來不采取行動,中東地區干旱氣候區范圍將進一步擴大,而海平面上升“會對沿海基礎設施和農業構成嚴峻挑戰”,特別是對人口稠密的尼羅河三角洲等地。
加快推進綠色轉型
為應對日益嚴峻的氣候變化挑戰,自2020年底起,中東多國逐步更新“國家自主貢獻”,明確減排目標。埃及已啟動《2050年國家氣候變化戰略》;沙特提出“綠色沙特”和“綠色中東”倡議,宣布將在2060年實現
碳中和;阿聯酋推動實施《2015—2030年綠色議程》,成立綠色發展委員會,并成為首個宣布碳中和戰略的中東產油國;卡塔爾、阿曼、巴林等國也相繼提出
碳減排、碳中和目標,并將應對氣候變化與工業多元化發展結合起來,致力于實現綠色發展。
地區多國加快發展清潔能源。埃及在《2035年綜合可持續能源戰略》中提出,到2035年,埃及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將達6100萬千瓦,其中太陽能裝機規模4300萬千瓦、風能1800萬千瓦;到2035年,42%以上的電力來自可再生能源。阿聯酋、卡塔爾等國也制定了太陽能發電規劃,阿聯酋宰夫拉太陽能電站是世界上最大的單體光伏電站。在氫能源戰略布局方面,阿曼、沙特等國提出要在2030年成為全球主要的氫生產國和出口國,阿聯酋提出將成為中東乃至世界的綠氫集散中心的目標。
中東國家重視區域內的雙邊或多邊合作,達成一系列清潔能源合作協議。第二屆“綠色中東”倡議峰會提出要加強中東國家區域性合作,減少區域內
碳排放6.7億噸。埃及與阿聯酋簽署新能源合作協議,將在埃及建設世界上最大的在岸風力發電設施。阿聯酋、約旦和以色列三國政府簽署了關于推進“繁榮計劃”的諒解備忘錄,將在約旦聯合建設600兆瓦裝機容量的光伏電站,并配有電力存儲設施,用于生產清潔能源并出口到以色列。阿曼與沙特簽署多項諒解備忘錄,進一步深化兩國在可再生能源、減碳技術等方面的合作。
各國金融機構、企業等也加強對清潔能源投資。沙特宣布設立15億美元的可持續發展基金,重點投資支持綠色能源轉型所需的技術;阿聯酋發展銀行表示,對于可再生能源的投資,銀行將最高給予項目價值100%的融資、最長15年的融資期限和2年的寬限期。
阿聯酋政策中心主席埃卜特薩姆·凱比對本報記者表示,中東各國正在加快發展可再生能源,推動能源綠色轉型,以有效應對和適應氣候變化,同時也更加重視和推進經濟多元化進程和產業轉型,從而發展成為更具氣變適應能力的可持續發展經濟體。
加強合作統籌發展
如何統籌好應對氣候變化與實現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對中東國家來說仍是一項艱巨挑戰。中東各國政府呼吁氣候變化利益攸關方持續提供多部門、多層次政策、金融、技術等支持,以實現碳中和目標。
咨詢公司普華永道分析認為,中東多國應在太陽能和風能、能源轉化食品、綠色氫能、塑料回收再利用、廢棄物轉制能源等技術領域不斷加大投入。各國政府可以通過加強合作、打造有利于行業生態的監管環境、激勵年輕人參與等方式,增強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今年11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COP28)將在阿聯酋舉行。大會候任主席蘇丹·賈比爾表示,各方需要在氣候金融、人力資本、政策和技術4個關鍵領域加大努力,力爭把氣候挑戰轉化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機遇。全球適應中心的報告表示,西方國家要為全球氣候變化造成的大部分損失負責,發達國家應兌現其向發展中國家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氣候融資承諾。伊拉克總統拉希德強調,應對氣候變化,“需要的是金融支持與落實”。
近年來,中國與中東國家持續深化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的合作,中國企業積極參與中東國家建設水電、風能、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項目,如中國企業承建的中東地區首個清潔燃煤電站迪拜哈斯彥清潔燃煤電站、全球在建最大海水淡
化工程阿聯酋塔維勒海水淡化項目、世界單機容量最大的塔式光熱電站摩洛哥努奧太陽能聚熱電站三期等項目,均為中東地區綠色轉型提供重要助力。
中國與中東國家正努力打造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南南合作樣板。《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西蒙·斯蒂爾表示,要實現《巴黎協定》設定的目標,南南合作必不可少。“通過南南合作,我們能夠建立一個更具包容性、韌性和可持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