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歐盟碳邊界調節機制就將開始試運行,根據這一法案,非歐盟生產商在歐盟銷售相關商品,須為二氧化
碳排放付費,彌補其原產國的碳價與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中的碳價差異;三年過渡期后,歐盟將于2026年正式開征碳調節稅。
“作為世界上碳價最高的地區,歐盟希望通過首創‘碳關稅’,在全球范圍內引領變革、樹立基準,通過經濟貿易的全球化運行來積極推動各國加速向可持續發展轉型。”仲量聯行零碳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師張宇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企業應當積極擁抱變革,并展開低碳實踐,以更強的競爭力適應今后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綠色發展趨勢。”
審視生產和供應鏈
目前,歐盟的碳排放配額成本已處于每噸90歐元左右的水平,而中國的碳價依然只有人民幣60元左右,巨大的價差讓歐盟不得不祭出“碳關稅”來保護內部企業。雖然現階段CBAM僅對向歐盟出口
水泥、
鋼鐵、鋁等產品的中國企業有直接影響。但這一來自外部“強烈而又清晰”的信號以及中國自身‘碳達峰
碳中和’的鄭重承諾,也將促使各行各業都要積極探索低碳發展的可行性路徑。
在張宇看來,面對未來的種種挑戰,企業首先應當立足于中國國情,以行動響應國家“雙碳”政策,積極推動低碳轉型。特別是要主動進行
碳盤查,深入了解自身
碳足跡,以此為基礎才能針對脫碳制定應對措施。
其次,企業需要全面審視生產環節,尋找可以從何處入手開始探索
節能減排和降碳的可能性,并通過技術升級、能源替代等手段進行相應調整。
碳排放
問題往往涉及企業的供應鏈體系,企業應當詳細了解供應商的碳排放情況,積極推動其減少碳足跡。同時,企業更應當通過綠色低碳的產品和服務,影響終端消費者,形成良性循環,進而推動整個產業鏈上下游的綠色轉型。
明確減排時間節點
優化用能結構提升效率
7月11日下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的意見》,標志著中國的綠色轉型正在從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轉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對此,張宇認為,隱藏在事關“總量”和“強度”的討論背后的,是政府和企業長期以來所面臨的在“經濟效益”和“環境保護”之間取得平衡這一“
難題”,各方都應該要正確把握兩者的關系。
首先必須要明確的是,鑒于中國經濟還將繼續保持增長態勢,碳排放總量到2030年“碳達峰”之前一定是上升的,但在此期間要管理好企業的用能和排放過程。以
電力為例,由于用能相對緊缺,因此無論是政策制定者還是企業管理者,都應針對電力的使用做好規劃和調度,既要滿足生產生活的需要,也要在發電過程中盡可能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與用能規劃同等重要的是,企業更應著重于用能結構的優化,特別是逐步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這樣才能在保障完成生產目標任務的同時降低碳足跡。
另一方面,企業應當從技術上對生產工藝進行優化并實現精細化的高效管理,謀求碳排放總量的控制并降低排放強度。技術進步在碳排放雙控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通過按節奏逐步引進更先進、更高效的技術和設備,達成減少能源消耗,降低排放,節約成本的目的。當然,企業也需要考慮技術投資回報率和投資回收期,謹慎選擇合適的技術,通過科學的管理方式,在實現業務增長的同時,實現經濟和環境效益的“雙贏”。
政府激勵惠及企業
綠色轉型商機無限
隨著全社會環保意識的不斷提升,除了順應最新趨勢,為綠色經濟貢獻力量外,據張宇介紹,在低碳轉型中,企業也能夠在諸多方面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
首先,各級政府為了鼓勵企業投資于低碳轉型,都會提供一定比例,大多為10%-30%的現金獎勵和補貼措施,對于商業地產項目開發來說,更會在新增容積率方面給予激勵,為企業提供更多的動力和資源。
此外,相關企業還能從銀行等金融機構獲得綠色金融優惠利率。這些優惠利率將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提升企業的融資能力,支持其在低碳轉型中的投入。此外,在“綠色低碳”已經成為新一代營銷理念的今天,在環保和可持續性方面表現優異的企業將受到更多知名跨國公司的青睞,更有機會被納入其綠色供應鏈體系,從而拓展更多商機。
面對CBAM和‘雙碳’目標,低碳轉型不僅是應對政策的需要,更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只有積極擁抱新趨勢并采取行動,企業才能在未來的低碳時代中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