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全球變暖時代結束,全球沸騰時代到來……我們該如何應對

2023-8-29 09:44 來源: 中國青年報 |作者: 李瑞璇

  “世界氣象組織稱今年7月已經成為自1940年有記錄以來最熱的月份,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甚至表示‘全球變暖時代結束,全球沸騰時代到來’……我們該如何應對?”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工業大學校長、浙江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院長高翔站在舞臺中央,指著大屏幕說。

  在他看來,氣候變化是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嚴峻挑戰之一,加劇了冰川融化、凍土融化,導致珊瑚礁大量死亡,觸發了更多風險的臨界點,同時也造成野火頻發和碳排放量增加。高翔給出的建議是工業綠色低碳轉型。

  前不久,2023綠色低碳創新大會在浙江湖州舉辦,包括高翔在內的多位院士專家出席會議,并以“聚焦綠色低碳創新、共建全球生態文明”為主題發表演講,結合各自實際分享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共同探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實現“雙碳”目標的有效路徑。

  “工業綠色低碳轉型是支撐經濟社會全面綠色低碳轉型的關鍵。”高翔介紹,CCUS是實現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的關鍵技術,歐洲正在大規模推動和利用這一技術,目前已突破每噸100歐元的捕集成本。

  我國在這方面也做了不少探索。高翔舉了一個例子:浙江在蘭溪電廠建立了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的工程技術驗證平臺,已經實現1.5萬噸的二氧化碳捕集和資源化利用。他說,通過這些技術,未來可以構建適合不同場景的零碳園區,利用各種零碳燃料將拓寬未來工業綠色低碳發展的路徑。

  同樣研究碳捕捉和CCUS技術的還有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原副總工程師李陽。他指出,CCUS技術是實現“雙碳”目標的一項關鍵技術,這項技術主要包括捕集、輸送、利用、封存4個環節。

  捕集成本過高是CCUS技術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國際能源署希望未來能將其成本降低50%到75%,如此實現CCUS技術的大規模應用。

  李陽所在的團隊,正在攻關低能耗、低成本捕集技術和二氧化碳捕集轉化一體化技術,以有效降低CCUS成本。

  工業占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60%-70%,是目前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源。李陽提出,可以將傳統的化工、煤電、水泥鋼鐵等難以深度脫碳的產業與CCUS技術相結合,構建工業行業的低碳/零碳產業鏈。目前,齊魯石化勝利油田已經運用此項技術進行驅油利用封存。

  要推動綠色低碳創新,離不開一個關鍵詞:生態產品第四產業。

  “這是指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生態資源為核心要素,生態系統過程為主要生態生產力,通過生態保護和修復建設、市場交易、開發經營等方式,將生態產品所蘊含的內在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的產業集合。”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王金南在當天會議上解釋“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的定義。

  據他介紹,“生態產品第四產業”強調的生態產品,是以生態資源為核心,結合人造資本、人力資本、勞動等社會資本投入所創造出的終端產品或服務。浙江省是全國在生態文明創新實踐方面走在最前列的省份之一,而湖州作為浙江在生態文明方面實踐的重要地市,是發展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的優秀樣本。

  王金南指著屏幕中的一張圖表介紹:這張圖是湖州市2005年到2022年整個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數據對比,由圖可知,湖州的經濟發展呈上升狀態,它的環境質量指標、生態質量向好發展,污染指標下降,這一升一降充分展示了湖州市在黨的十八大之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成就。

  今年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復同意設立湖州市綠色低碳創新綜合改革試驗區。王金南注意到,在省政府批復的建設方案中,將率先建立地市級生態產品第四產業主要評價指標,把培育壯大生態產品服務“第四產業”作為一項重要內容。

  對于生態產品價值構成中比較薄弱的生態調節服務,王金南建議應建立市場化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推進生態資源權益交易。

  “世界未來發展模式從對能源資源的依賴,走向對能源技術的依賴。”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主任、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院長賀克斌在大會上介紹了以風、光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的倍增式發展,以及由此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他指出,利用風、光等可再生能源的好處是可以“減碳”,但是它的難點在于隨機性、波動性、間歇性,進一步加大電力運行平穩的難度。此外,隨著風、光等可再生能源滲透率的提高,它的時間不平衡性將擴展到季節變動、年際變動的尺度,從而影響能源供應和它的可靠性、穩定性。

  賀克斌以加拿大大火、京津冀暴雨舉例說明,極端天氣加劇了這些可再生能源的間歇性和不穩定性。氣象資源的利用和極端天氣造成的災害,與可再生能源系統的沖擊呈現強關聯性。他還提出光伏裝備高頻率使用造成的廢棄物堆積、儲能電池倍增式需求、大規模風光發電等一系列存在的問題

  面對挑戰,賀克斌提出“一提高”和“一降低”的解決途徑:可以通過風電跨區域并網和裝機容量優化,來提高風電供電質量的穩定性;通過太陽能光伏處理和電力需求的空間互補、風和光之間的互補,來降低由可再生能源不穩定帶來的問題。

  當天,賀克斌也提醒,風、光等可再生能源在未來的分布并不均勻,世界各國都有自己的能源資源供給渠道,下一步的競爭焦點在于能夠大規模、穩定地建成使用新能源的技術體系。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風電產品生產國,我國在風電領域超過60%的關鍵零部件都是國產,自主研發的光伏電池轉化技術也曾多次刷新世界紀錄。賀克斌說,在新能源利用的研發領域,世界各國就像參加一場游泳錦標賽,在你追我趕,不斷爭奪未來發展的先機。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