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中國綠色金融將以碳交易為先導
9月24日,《2011中國綠色發展指數報告》在京發布。報告顯示出我國在綠色發展方面呈現出明顯的地區差異。
北京師范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西南財經大學學術顧問李曉西在會上說:“東部城市綠色發展狀況整體較好,中部城市的綠色發展水平不居中,西部城市的綠色發展水平需提升,東北四個城市的綠色發展水平良好。”當前我國綠色經濟發展不平衡性,意味著我國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型面臨的形勢錯綜復雜,實現綠色發展仍須繼續努力。
綠色發展勢在必行
“綠色經濟是尋找環境、資源、經濟發展的平衡點。”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魏杰說。
我國在經濟發展取得成就的同時,也付出了沉重的資源、環境代價。自2002年-2008年,我國能源消費增長率一直保持在8%以上,最高達到了16%,一度超過GDP增長率。直到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我國能源消費速度才有所下降。伴隨著巨大的能源消費,大量的排放物和廢棄物也對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對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的威脅。在國際上,我國也面臨著不小的壓力,因而
節能減排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一大重心。如何在環境、資源和發展中尋找合適的切入點,成為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課題。
李曉西表示,綠色發展指數測算結果顯示,綠色與發展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是可以同時實現的,綠色是發展應遵循的軌道,發展是實現綠色的基礎和保障。在國家加大
節能減排力度的同時,各地地方政府為當地的綠色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政府在綠色發展中的支持行動越來越多,但支持的力度和方向存在一定的差別。樹立綠色發展的典型,交流綠色發展的經驗是重要的。”他說。
值得關注的是,在政府同樣的支持力度下,各地出現了不同的結果。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盧中原認為,出現差異的原因主要在于“基礎設施完善程度和管理水平的差距。”政府支持力度一樣強但是綠色發展并不好的地方,反映出當地經濟結構和經濟增長方式存在著
問題。從這一角度來看,綠色發展指數反映出的這一問題比排名順序的前后給予地方政府的警示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