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馬軍:極端天氣頻發 城市的“氣候韌性”亟待提升

2023-8-21 10:24 來源: 財聯社

  8月18日18時,水利部和中國氣象局聯合發布黃色山洪災害氣象預警:預計8月18日20時至8月19日20時,云南東北部局地發生山洪災害可能性較大(黃色預警);自然資源部與中國氣象局聯合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預計,8月18日20時至8月19日20時,四川南部、云南東北部、西藏東南部等地局地發生地質災害的氣象風險較高(黃色預警)。提示當地居民注意防范相關氣象災害,注意做好監測、預警和轉移避險等防范工作。近期,國內最近高溫、暴雨等極端天氣頻發,京津冀以及東北地區多地受災嚴重。

  高溫、暴雨等極端天氣是否會是常態?氣候變化帶來哪些風險?城市建設應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主任馬軍向財聯社表示,近年極端天氣變得更極端,高溫熱浪會是常態,強降水呈現增加趨勢,我們需要提升城市的“氣候韌性”。

  極端天氣變得更極端,高溫熱浪會是常態,強降水呈現增加趨勢

  財聯社:NASA以及世界氣象組織近日都宣布說過去的7月是有記錄以來最熱月份。高溫以后是否會是常態?

  馬軍:現在從大趨勢上來講,全球的極端天氣呈現多發態勢。特別近幾年極端高溫熱浪呈現顯著的上升趨勢,頻次和強度都大幅增加。去年歐洲、北美和亞洲很多地區發生高溫熱浪,我國長江流域發生極端高溫,有站點達到創記錄的45度高溫,同時出現夏季反枯的現象,造成非常大的影響。今年夏天華北地區遭遇持續高溫,北京天津在6月都創紀錄地出現了三天連續40度以上的高溫天氣。

  高溫熱浪的出現,一方面有氣象原因,比如副熱帶高壓影響、拉尼娜向厄爾尼諾轉化等。但其更大的背景,卻是和氣候變化相關。從工業革命以來,二氧化碳濃度從280ppm增加到將近420ppm,全球平均溫度同步波動上升1.1度左右。這一度多一點的溫升實際上會造成高溫熱浪發生的風險顯著增高。

  除了大家在陸地上生活感覺比較明顯的氣溫上升,海溫的上升也是值得特別關注的。海洋包含的總熱量在過去兩年連續創下新的紀錄,尤其到了今年,一些區域海溫的上升更是遠遠偏離了正常的范圍。海溫的上升不僅會導致北極的海冰縮減、格陵蘭以及南極的冰蓋融化,還會增加水汽蒸發,有理論研究認為這會為熱帶風暴注入更多能量,可能增強其破壞力。近期京津冀和東北地區遭遇的洪澇災害都和臺風攜帶大量水汽深入北方有關。統計數據顯示,上世紀60年代以來,我國極端強降水呈現波動上升的狀態。

  總體而言,極端天氣變得更極端了,高溫熱浪發生頻次增加,強降水呈現增加趨勢。

  升溫趨勢不能逆轉,氣候變化伴隨多重風險

  財聯社:氣候變化帶來哪些風險?由于極端天氣越來越極端,這種風險是否會逐漸增大?

  馬軍:風險可以分為長期風險和短期風險。升溫帶來的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就是典型的長期風險。即使今天停止所有碳排放,全球溫升趨勢放緩,未來1000年中海平面預期仍將持續上升。這個趨勢短期難以逆轉,但我們現在必須采取措施大力減排是去緩解這個趨勢。如果任由氣溫上升,直至突破臨界點,導致格陵蘭乃至南極冰蓋融化,將海平面最高可能上升60米,人類整體的生存繁衍都將受到極大影響。

  短期風險是指我們剛剛說過的極端氣象事件,比如高溫熱浪、山火、干旱、暴雨洪澇等帶來的風險。比如夏威夷最近的山火造成直接受災區域人身財產嚴重損失,前期加拿大山火產生的煙霾對廣大美國東海岸的居民健康都造成嚴重的影響。還有氣候變化造成旱澇不均,有些地區洪澇災害嚴重,有些地區干旱加劇。比如現在人口增長最快的非洲遭遇的干旱比較嚴重,導致糧食減產,可能引發人道主義災難。

  氣候變化還會造成對疾病的影響。比如有些攜帶病原體的蚊蟲,由于氣候變化可能會遷移到更大的區域,造成廣泛的疾病傳播。

  提升城市的“氣候韌性”

  財聯社:面對如此多的風險,城市建設應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馬軍:應對氣候變化從兩方面入手,減緩和適應。

  減緩是指大力減少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國際上從80年代開始提出氣候變化的議題,經過了多年的爭論,現在全球主流基本達成共識,造成氣候暖化的主要原因是人類生產生活過程中間所排放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形成了溫室效應,導致了氣溫上升?;谶@個共識,從京都議定書到巴黎協定,全球形成了一個共同的氣候治理機制。中國在2020年做出“2030年前達到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承諾,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引領者,當前全球超過140個國家地區做出了碳中和承諾。

  適應是指在氣候變化這個長期趨勢下,我們要做好準備,提升氣候韌性。所謂提升氣候韌性,包括硬件、軟件兩方面設施建設。硬件建設是指城市強化基礎設施建設,使其有能力去應對極端天氣,減少對公眾的影響。軟件建設是指提高城市管理能力,比如災害的預報預警能力,突發情況的組織動員能力。

  過去這些年我們不論硬件實力還是軟件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這次北京暴雨與2012年的“7.21北京特大暴雨”相比,天氣預報更精準,及時發布紅色預警,避免大量游客進山;對下沉式的立交橋和地鐵進行嚴密防范,使得這些地點沒有再出現那么多傷亡。但這次也暴露了一些新的需要改進的問題,比如有區域在強降雨中網絡通信系統中斷,降水信息不能被實時獲取的情況發生。

  從更宏觀的視角,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整個區域或者城市的規劃可能需要重新審視。此前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的極端天氣,未來可能會更加頻繁地發生。我們需要根據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重新評估依賴歷史經驗數據制定的城市乃至區域的規劃。

  財聯社:國內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案例?

  馬軍:國內很多城市都做了有意義的探索。比如深圳,電動車普及率非常高,新能源電動貨車保有量全球第一,積極探索區域碳中和路徑與模式,其低碳狀態全國領先。成都借助在水電等能源的自然稟賦,其非化石能源占比位居前列。北京為綠色冬奧建設了一條柔性直流電網,引入張北的大量風電光伏,10%的用電量將從火電轉為可再生能源。寧波、廣州這樣的港口城市基于自身資源稟賦,進行低碳碼頭、智慧港口的建設。上海、蘇州在推動垃圾分類、綠色低碳生活方面處于全國引領位置。此外,有很多工業城市都在積極推進碳監測試點,編制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清單。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