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未來極端天氣等生態不安全現象持續發生的概率會越來越大 需要建立起大生態安全觀

2023-8-11 10:13 來源: 中國環境報 |作者: 賈衛列

近年來,極端天氣在全球范圍內屢屢出現,熱浪、干旱、冰雹、超級風暴、強風、洪水等氣候災害頻繁降臨人類生活聚集區;野火在多地肆虐,嚴重威脅生態系統的穩定;內澇、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災害沖擊著正常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秩序。在我國,近期強臺風和超強臺風席卷沿海地區。進入6月后,我國多次出現區域性高溫;區域性極端高溫和區域性極端強降雨也在7月交替出現。北京遭遇了140年未見的大暴雨襲擊,海河流域發生流域性較大洪水,東北多地出現強降雨和超警洪水。據專家推測,未來極端天氣等生態不安全現象持續發生的概率會越來越大。這提醒我們,需要建立起大生態安全觀。

從傳統安全觀的視角看,人們看待安全問題往往只與經濟安全、社會安全和軍事安全等聯系在一起。全球地緣政治格局變化后,科技安全成為一個公眾關注的新焦點。相對而言,盡管生態安全早已被提出,卻沒有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重視;對于以自然災害為主的生態不安全現象,往往經過了“災害發生—全民救災—社會恢復”的過程,卻缺少從大生態安全觀上進行深刻反思。人們在電影院看了災難大片后,往往沉浸于短暫的震撼之中,但如果發生更大的生態安全問題,我們有沒有能力應對生態不安全給社會發展和人的生命帶來的沖擊?如果我國的氣候格局出現由“南澇北旱”向“南旱北澇”轉變,城鄉建設、農業生產該做什么準備?對于這些問題,我們還需要進一步反思。

傳統意義上的生態安全,對小國和大國的影響不盡相同。如果出現區域性的生態“要素不安全”,對小國的打擊是巨大的,對大國來說尚有回旋余地。如果出現全球性的生態“功能不安全”,則無論國家大小都難以走出生態危機帶來的極端影響。當前地球的生態系統是適宜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隨著這個生態系統不斷地從“要素不安全”向“功能不安全”演化,將會觸發生態系統適合自身生存的臨界點。一旦氣候變化超過人類生存的極限、南北極及環喜馬拉雅山的冰雪消融、海平面上升、平流層漂移、小行星碰撞、太陽磁暴、周期性小冰期變化、大規模火山噴發、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崩潰等,地球表層的生態系統就會徹底改變原有的狀態。

鑒于此, 一方面,我們對來自宇宙、地球表層演化的自然因素帶來的生態“要素不安全”要有科學理論和技術應對方面的充分準備;另一方面,我們當前更要重視人類活動影響超過自然界演化影響帶來的生態“功能不安全”。

人類活動在未來可能對地球造成更大程度的影響。工業現代化帶來了經濟全球化,20世紀末以來,人類活動的影響首次超過自然界演化的影響,進而給人類社會帶來嚴重的資源危機、生態危機和環境危機。因此,我們必須建立起一個不斷完善的生態安全機制,對維護地球這一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負起應有的責任。

我國在頂層設計層面已經把生態安全問題列為要面對的重大課題。《國家安全法》就強調重視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切實維護生態安全,各部門和行業的“十四五”規劃也分別就各類生態安全作出規劃。

生態安全作為一項非傳統安全問題,還需要更加完備、有效的應對策略。首先,要從觀念上在全社會樹立起大生態安全觀。應當認識到生態安全的重要意義。生態安全在國家安全體系中始終處于基礎性地位,是核安全、網絡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政治安全、生物安全等其他安全的基礎和載體。因此,提高生態安全意識十分重要且必要。其次,不斷整合和完善生態安全規劃,尤其在人口密集地區和重大項目的選址上,應當遵循生態安全原理和規律,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科學規劃、嚴格執行。再次,建立日趨完善和與時俱進的生態安全問題應對機制,構建生態安全風險防范體系和強有力的生態安全協調機構。這樣有利于在出現生態災難時,避免以鄰為壑、“政治正確”、環境成本外部化帶來的次生災難。最后,在全社會普及生態安全的基本知識,有效提高公眾應對生態災難的能力。

作者系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院副院長,布達佩斯長期可持續發展中心研究員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