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紡織業屬于典型的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行業,尤其是紡織品染整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廢水、廢渣,其中包含染料、漿料、助劑、油劑、纖維雜質和無機鹽等。有機污染物含量高、堿性大、水質變化大及色度高,導致紡織業水污染處理難度大。為從源頭上減少印染廢水的產生,無水染色技術應運而生。
??無水染色就是以有機溶劑來代替水作為介質進行染色,這意味著無需再對紗線進行前處理和染色后處理,整個印染過程完全不使用水,也無需再添加助染鹽等其他
化工料,就能達到甚至超過傳統水介質染色的效果,印染生產中不再有廢水排放。無水染色技術可實現棉線染色過程中零用水,環保非水組合介質循環利用率超99.8%,化學品耗用減少96%,染色用水減少100%,生產效率提升50%。
??無水染色技術主要包括兩種,一種是超臨界二氧化碳染色技術,它以液態CO2作為介質,在超高壓條件下使CO2液化,使染料在其中溶解,纖維在其中膨化,染料分子迅速、均勻地擴散后再減壓,整個過程無須水洗,不產生廢水。將其應用于實際生產,使紡織品染色效率從傳統水染的8至12小時,縮短到3至4小時。另一種是用有機溶劑代替水作為介質進行染色,染色完成后,有機溶劑同樣可回收循環利用。在上染過程中,節約用水100%,降低能耗39.3%,染料固色率達到97%以上,溶劑回收率達99%以上。
??除了可以在染色上減少“
碳足跡”,還可從紡織業源頭出發,采用綠色纖維。
工人在存放聚乳酸纖維成品
??綠色纖維是指原料來源于生物質或可循環再生原料、生產過程低碳環保、制成品棄后對環境無污染或可再生循環利用的化學纖維。以聚乳酸纖維為例,它主要從玉米、秸稈等含有淀粉的農作物中發酵提取聚乳酸,經過紡絲成型后變成聚乳酸纖維。如果將百分百聚乳酸纖維制成的衣服在特定環境下土埋,1年內能夠實現自然降解。除了能夠在特定環境完全分解從而降低對土壤的污染外,聚乳酸的染色溫度和定型溫度比常規洗滌面料要低很多,因此具備
節能降耗的特性。用聚乳酸代替塑料化纖,能從源頭上降低對環境的危害。
??除了上述提到的兩種,廢舊紡織品的循環利用也是減少“碳足跡”的有效途徑。目前,我國已從紡織大國邁入紡織強國。要繼續向綠色新材料領域尋求突破,從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初始,為紡織業帶來更多可循環低碳的紡織材料選擇。更要聚焦新材料,推動關鍵核心技術突破與技術迭代能力提升,打造協同型的產業創新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