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演進,綠色金融在中國以及國際的內涵在不斷延展與深化,從最初解決環境污染防治、到現階段在“雙碳”目標下開拓轉型金融和支持產業低碳轉型,并將在未來更加關注如何支持生物多樣性保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財聯社政經研究院聯合
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打造【綠色金融
市場動態】欄目,每月定期追蹤綠色金融市場數據、行業動態以及
政策解讀。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陸續發布上半年金融市場運
行情況數據。其中綠色金融市場仍保持較快增長,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27.05萬億元,同比增長38.4%。分行業看,
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綠色貸款余額6.43萬億元,同比增長26.6%;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綠色貸款余額5萬億元,同比增長13.9%。
據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發布的報告顯示, 2023年綠色債券二季度共發行 250只,發行量達到 4157.17億元,環比增長21.8%;從資金投向來看,綠色債券的募集資金主要用于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綠色消費與服務、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綠色建筑等領域。
綠色金融產品創新方面,中國銀行贛州新區分行成功投放全國首筆“碳
減排掛鉤”6700萬綠色交通貸款,用于支持
江西省高速路沿線的分布式光伏發電工程項目建設。
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湖州市分公司、中國平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湖州中心支公司開出首張可持續發展(ESG)保險保單,這也是在全國率先落地的首批ESG保險項目。
招商銀行倫敦分行成功發行全球首筆藍色浮息美元債券。該債券是符合《綠色、社會責任與可持續發展債券框架》的美元債券,并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募集資金將用于支持可持續水資源管理和海上風力發電項目,聚焦水域生態環保、海洋可再生能源及海洋經濟建設。
全國首單“綠色+低碳轉型掛鉤”綠色資產支持專項計劃在上交所成功設立,發行規模為人民幣10億元。作為“綠色+低碳轉型掛鉤”雙貼標ABS,其專項計劃基礎資產對應項目均為綠色交通類項目,低碳轉型關鍵績效指標為新能源汽車融資租賃新增簽約合同金額。
全國碳市場上線交易已滿兩周年。兩年來,市場運行平穩有序,交易價格穩中有升,促進企業溫室氣體減排和加快綠色低碳轉型的作用初步顯現。截至 2023年6月末,全國碳市場
碳排放配額(CEA)累計成交量 2.37億噸,累計成交額108.95億元。《國務院 2023年度立法工作計劃的通知》指出,預備制定《碳
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此外,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
ccer)或于今年年內啟動,與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互為補充,共同構成完整的
碳交易體系。
在碳市場擴容方面,隨著其他七大行業的碳排放數據質量的持續提升、
碳配額分配方法愈加成熟以及市場運營機制、報告機制的逐步完善,在未來有望首先將
水泥以及電解鋁納入全國碳市場。目前,有關部門已就制定《水泥、電解鋁行業的碳排放數據核算標準與指南(更新版)》非公開征求意見。
行業政策
5月6日,國資委印發《中央企業債券發行管理辦法》,該《辦法》健全了央企債券發行管理體系,一是明確集團公司年度債券發行由國資委審核批準,二是將管理范圍擴充為企業在各類債券市場發行的公司信用類債券,實現對各類債券品種的全覆蓋,三是明確全流程管控要求。另外,改變一事一批的方式,對中央企業債券發行實行年度計劃管理,從而提高債券發行審批效率。
5月22日,工信部公開征求對《工業領域碳達峰
碳中和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23 版)》(征求意見稿)的意見。提出到 2025 年,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基本建立。針對低碳技術發展現狀、未來發展趨勢以及工業領域行業發展需求,制定200項以上碳達峰急需標準。重點制定基礎通用、核算與核查、低碳技術與裝備等領域標準,為工業領域開展碳評估、降低碳排放等提供技術支撐。
6月9日,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發布了關于印發《輕工業重點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的通知。《方案》提出主要目標,到 2025 年,輕工業綠色轉型成效顯著,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較 2020 年下降 13.5%,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 18%。同時方案中還明確了輕工業重點領域的
碳減排重點和措施,包括技術創新、能源結構調整、
節能減排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