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全球海運業最新達成的氣候承諾“軟弱且無力”

2023-7-18 14:02 來源: 中國能源網 |作者: 王林

近日,國際海事組織(IMO)召開第80屆海洋環境保護委員會會議,重新修訂海運業減排戰略,雖然強化了2030年、2040年減排目標并承諾最遲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但對于向海運溫室氣體排放收費這一核心議題仍然存在較大分歧,最終無奈擱置。這一結果讓業內大感失望,稱根本無法引領海運業完成脫碳。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指出,全球海運業最新達成的氣候承諾“軟弱且無力”。

一直以來,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近3%的海運業在氣候行動方面持續落后,該領域從業者和利益相關者對于如何高效推進海運業綠色轉型態度不一。

力爭最遲2050年凈零排放

根據修訂后的《2023年IMO減少船舶溫室氣體排放戰略》,到2030年,全球海運業溫室氣體排放量將較2008年至少減少20%,并力爭實現30%減排目標;到2040年,將至少減少70%,力爭實現80%減排目標。

IMO指出,2030年和2040年的減排效果將是海運業逐步實現凈零排放的兩個階段性減排指標,通過核查這兩個指標并根據各國國情,力爭在2050年左右實現凈零排放。基于此,IMO設立了減排措施實施表,2024年春季開始就一攬子備選措施展開評估與審核,2025年秋季通過審核,并在16個月后生效。

戰略中還明確要求,需要通過提升新建船舶的能效設計來降低其碳強度。到2030年,國際海運單次運輸任務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2008年平均減少40%及以上;加大采用可實現溫室氣體零排放或接近零排放的技術、燃料或能源,到2030年至少占國際海運所用能源的5%、力爭達到10%。

國際海運協會副秘書長西蒙·貝內特表示:“這是一個歷史性協議,發出了非常強烈的信號,即海事部門對實現凈零排放和應對氣候危機積極且認真。”

不過,輿論普遍對海運業最新減排目標不滿,認為“到2030年力爭減排30%”的目標“太軟”,應該制定“到2030年減排50%、力爭2040年凈零排放”的目標,并堅定“2050年前必須實現凈零排放”的意念。

對此,IMO秘書長林基澤表示,新的氣候戰略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共同的愿景和雄心勃勃的目標”。“這是海運業翻開新篇章的標志,從許多層面來看,這是我們今后幾年甚至幾十年加大工作力度的起點”。

排放稅2027年前恐難達成

此外,海運業仍然未能就排放征稅達成一致。《衛報》報道稱,阿根廷、秘魯、智利、烏拉圭等國家表示不支持“海運碳稅”,稱這將給其航運業帶來沖擊。澳大利亞等表面上致力于氣候行動的國家也予以反對。對比之下,歐盟強烈支持征稅,稱這與其綠色轉型計劃相輔相成,日本、韓國等主要航運國家也表示支持,美國僅表示“愿意考慮”。

美國國務院稱,美國愿意考慮建立海運碳定價機制,盡管有必要解決一些今年無法解決的重要設計和政策問題。對此,環保組織E3G分析師羅南·帕爾默表示,隨著2024年大選臨近,美國出于自身政治原因不會采取行動。



IMO指出,“海運碳稅”的討論將持續推進,目前無法就采取何種形式或應支付多少款項達成一致。征稅的替代方案包括設定排放上限制度,或設立減排獎勵制度等。

據悉,一些太平洋島國呼吁對船舶燃料征收100美元/噸的碳稅,而全球最大集裝箱航運公司馬士基則呼吁征收150美元/噸的碳稅,一些航運業組織僅支持征收2美元/噸的碳稅。

事實上,大部分國家認為,全面實施“海運碳稅”的時機還不成熟,有待進一步評估。《華盛頓郵報》指出,目前來看,各方2027年前就征收“海運碳稅”達成一致的可能性并不大。

氣候行動網絡專家哈吉特·辛格表示:“‘海運碳稅’可以為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基礎設施建設、技術研究和氣候援助等提供所需資金。”

IMO表示,如果真的啟動“海運碳稅”,收益也將主要用于減排、氣候適應、低碳和零碳船舶燃料研發,以及資助發展中國家和落后經濟體的氣候項目。

減排動力嚴重不足遭批評

面對日益升級的氣候危機,業界普遍認為,海運業應對氣候變化的動力嚴重不足。美聯社匯編數據顯示,全球約90%貿易通過船舶進行,海運業對全球貿易至關重要,雖然這是一個國際性行業,但很大程度上仍受少數幾個國家和少數企業的影響。

國際輿論普遍認為IMO對減排戰略的修訂沒有實際作用,對海運業再次錯失積極行動的機會表示強烈批評。

清潔海運聯盟主席約翰·馬格斯稱:“新戰略表述模糊。事實上,我們完全有能力實現2030年減排50%的目標。”

英國海事咨詢公司UMAS也指出,國際海運業在集體減排方面“不夠努力”,新修訂戰略在公正公平綠色過渡方面出現倒退。實現海運業綠色轉型的首要政策就是“海運碳稅”,即基于市場措施向排放征收費用,如果沒有“海運碳稅”或綠色燃料補貼,價格昂貴的零碳燃料如氫能、氨、甲醇等,很難得到更全面的技術革新和商業化落地。

“在減排和轉型方面,海運業內部分歧一直難調和。”UMAS政策主管阿里·肖坦言,“征稅將為海運公司使用零碳船舶燃料帶來激勵。”

由于船舶的平均商業使用壽命可達20至30年,因此這種轉變需要從現在開始。征稅還可能帶來可觀收入,可以為綠氫或氨等新燃料技術開發,以及海運和港口基礎設施的改造提供資金。

世界銀行估計,2025至2050年間,對國際海運征稅有望年均增加400億至600億美元資金。除了再投資于海運之外,還可以流向發展中國家,幫助他們綠色轉型,同時用于補償氣候變化造成的“損失和損害”。

如果設計得當,“海運碳稅”可以為包括新興市場在內的航運現代化提供大量資金。“對海運業而言,缺少的是各方具有碳定價的共識。”大宗商品貿易公司托克能源轉型研究主管瑪歌·摩爾強調。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