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7月16日全國
碳排放權交易
市場(以下簡稱
碳市場)開市以來,到現在已運行整整兩年。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6月底,全國碳市場
碳配額的累計成交量為2.38億噸,累計成交額達109.1億元。
據了解,兩年來,全國碳市場整體運行平穩,企業
減排意識不斷提升。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相關負責人近日表示:“第一個履約周期的配額履約率達99.5%,取得的效果是很好的。”
基于已有成果,有業內人士分析,目前,這些交易表現僅僅是
電力企業積極參與所呈現的,并不足以反映我國碳市場的潛力,隨著碳市場的不斷擴容,未來,我國
碳交易市場還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從2162家到2532家
電力企業減排意識和能力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時間回到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市場啟動上線交易。2162家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成為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的成員,年覆蓋二氧化碳排放量約45億噸,是全球覆蓋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
記者了解到,兩年來,電力行業在保障電力供應的基礎上,深入推進電力綠色低碳轉型。
一方面,電力企業碳交易認識顯著增強,參與碳交易的企業明顯增加。經過兩年的碳交易經驗,發電企業對碳市場、碳交易的全鏈條管理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并切身感受到碳市場對企業經營、管理的意義和影響。據央視朝聞天下報道,目前,在湖北武漢的中國碳
排放權注冊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登記并參與碳排放交易的電力企業已經達到2532家,新增370家。
另一方面,電力企業的
碳減排能力水平也有顯著提升。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電力行業的單位發電量碳排放強度相較2018年下降1.07%。根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以下簡稱中電聯)近日發布的《中國電力行業年度發展報告2023》(以下簡稱《報告2023》),截至2022年底,全國達到超低排放限值的煤電機組約10.5億千瓦,占煤電總裝機容量比重約94%。2022年,單位發電量二氧化碳排放約541克/千瓦時,比上年降低3.0%。其中,全國單位火電發電量二氧化碳排放約824克/千瓦時,比上年降低0.5%。
中電聯規劃發展部副主任張晶杰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作為首批納入全國碳市場的電力企業,在積極履約過程中,也在不斷推進清潔低碳轉型發展。”中電聯相關負責人透露,2022年,全國全口徑發電量8.69萬億千瓦時,非化石能源發電量3.15萬億千瓦時,占總發電量比重為36.2%,比2020年提高2.3個百分點,距離規劃目標(2025年占比39%左右)還差2.8個百分點,預計可提前完成規劃目標。
據介紹,在第一個履約期,通過抵消機制,全國碳市場為風電、光伏、林業
碳匯等189個自愿減排項目的項目業主或相關市場主體帶來收益約9.8億元,為推動中國能源結構調整、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發揮了積極作用。
“經過第一個履約周期建設運行,全國碳市場運行框架基本建立,初步打通了各關鍵環節間的堵點、難點,價格發現機制作用初步顯現,實現了預期建設目標”。今年年初,生態環境部發布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報告》指出,全國碳市場建設運行對促進全社會低成本減排發揮了積極作用。
碳市場將進一步豐富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
不過,據中電聯調研發電企業得到的反饋,電力企業在履約過程中也面臨一定的壓力,尤其是以火電為主的發電企業。
根據《報告2023》,2022年,我國全口徑發電量為86939億千瓦時,其中,僅煤電就貢獻了58.4%的發電量。因此,占據電源結構“半壁江山”的煤電低碳轉型壓力較大。
自然資源保護協會與公眾環境研究中心、
北京綠源碳和科技有限公司近日發布的《
碳中和目標下中國火電上市公司低碳轉型績效評價報告2022》也顯示,低碳轉型排名靠后的火電上市公司,其能源結構基本是100%火電。
“2022年,煤價長期高位運行,國際能源價格高位波動,帶動國內電煤價格在高位波動,煤電企業經營持續承壓,僅五大發電集團的煤電業務經營總額虧損就高達898億元。”張晶杰告訴本報記者,同時,隨著新能源占比逐漸提高,煤電機組面臨更高的靈活性調節要求,煤電利用小時數下降。這種情況下,碳排放配額不足引起的成本增加在電價中又未疏導至用戶,發電企業普遍面臨履約壓力。
在張晶杰看來,全國碳市場覆蓋范圍當前為發電行業相對單一,影響了市場發現全社會減碳價格功能的發揮和市場流動性。另外,在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運行的基礎上,按照當前
政策規定,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可以部分用于抵消企業履約時上繳的碳配額,但不能超過履約量的5%,盡管比例不高,但CCER市場上的供給量也遠低于需求量。因此,疏導發電企業的經營和履約壓力,除了要細化電企紓困政策之外,進一步擴大碳市場的覆蓋范圍和重啟CCER也十分重要。
今年6月份,
鋼鐵、
石化、
建材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專項研究第一次工作會議相繼召開。隨后,鋼鐵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專項研究第二次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盡快確定鋼鐵企業碳配額分配的主要工序、分配基準線及排放量核算方法,完成鋼鐵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的初步方案。
業內認為,碳市場的擴容,意味著新的市場空白即將放開,這對于光伏和風電等減排項目來說,其產生的二氧化碳減排量在全國碳市場出售,將會獲得更多的需求,專家和機構普遍認為這一市場將超過1000億元。
此外,CCER將重啟,生態環境部表示,將力爭今年年內啟動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
7月7日,生態環境部就《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公開向社會征求意見。《辦法》提出,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應當來自于可再生能源、林業碳匯、甲烷減排、
節能增效等有利于減碳增匯的領域,能夠避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或者實現溫室氣體的清除。這將進一步豐富碳市場的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
據悉,目前,生態環境部正在以盡早啟動全國自愿減排交易市場為目標,積極穩妥推進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啟動前各項準備工作。一是強化頂層設計;二是公開征集遴選項目
方法學;三是開展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四是建立聯合監管機制,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和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各自優勢,在明確項目業主和
第三方審定與
核查機構各自主體責任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強化數據質量管理。
不少希望參與CCER交易的相關企業表示,CCER開啟后,將與碳市場互為補充,共同構成我國完整的碳交易體系,鼓勵溫室氣體自愿減排行為,有助于實現“雙碳”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