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從世界大運公園出發,行駛在寬敞平坦的大運直聯通道上,雙向六車道的道路標識標線清晰,中間隔離帶分段種植著不同的花草,造型美觀。只需十幾分鐘,便來到了大運村。
穿行在大運村中,綠色低碳、青春活力的大運氛圍已隨處可感。跟隨大運村部基建物業處工作人員孫雯祥的腳步,記者來到了成都大運村代表團服務中心,踏上長長的階梯,一股清爽的涼風夾雜著陣陣花香撲面而來,體感溫度瞬間降低。
明明在室外,卻像開了空調,這是怎么回事?
原來,在這座建筑里,有一條舒適風環境的“冷巷”,“冷巷”利用“文丘里效應”加大步行街風壓,提高風速,實現廊道內的氣流通路,優化室內風環境,讓人站在其中便如沐“空調冷風”。而建筑布局則利用地形高差設計吊層建筑,減少土方開挖。同時,還采用分時分段調控、獨立啟停的分布式空調系統和空氣源熱泵技術主動
節能,實現空調系統的直接零
碳排放。
“這座生活服務中心作為大運村核心區主要公共建筑,是大運會期間為各國代表團提供信息咨詢、賽事咨詢、會議等服務功能的綜合性建筑。賽后建筑將全部轉換為成都大學師生生活服務中心和學校會議室。”孫雯祥向記者介紹。
邊走邊看,孫雯祥將大運村的建設過程娓娓道來,“在大運村的建設過程中,我們優先采購低碳產品
認證目錄中的產品或具有節能、環保標識的低碳材料,并且全面執行國家綠色建筑標準,落實場館建筑自然通風、雨水回收等綠色建筑節能措施,減少能源、資源的使用。”
首先,根據不同空間的負荷特性、使用時間的差異等情況,量體裁衣地采取多種冷熱源空調方式,實現主要功能房間70%以上分時分段調控、獨立啟停,極大降低空調能耗降低碳排。其次,安裝排水系統、電梯系統等各種機電設備的節能控制監控系統和變配電智能化系統,對供配電參數進行監視、儲存,實現用電的節約及統一管理;安裝智能燈光控制系統、樓梯間照明熱釋紅外感應節能延時開關實施節能控制。
“大運村設有雨水回收與利用系統,同時根據原水水源的水質、水量和用途,合理確定水源利用類別、系統形式、處理工藝和規模。”孫雯祥告訴記者,項目建有雨水蓄水池以調節極端天氣的雨水流出量、防澇和雨水資源再利用。通過下凹式綠地、植草溝等設計使雨水入滲設施,補充和涵養地下水資源,營造良好的水文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