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下午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
碳排放雙控的意見》。會議指出,要把穩工作節奏,統籌好發展和
減排關系,實事求是、量力而行,科學調整優化
政策舉措。
“踐行‘雙碳’戰略,體現了大國責任,也是產業優化升級的必經之路。”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陳靂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在我國“雙碳”工作有序推進的大背景下,全國碳
市場也有望迎來擴容。
6月份以來,
石化、
建材等行業納入全國
碳市場專項研究工作會議相繼召開。今年5月份召開的“擴大全國碳市場行業覆蓋范圍專項研究”啟動會也提到“當前碳市場擴圍條件已基本成熟”。
“碳市場擴容具有多方位的意義。”陳靂表示:“一方面,將促使相關企業加速
節能轉型,通過減少碳排放降低生產成本;另一方面,將對低排放企業形成更大的激勵,促進節能低碳技術研發創新。”
自2021年7月份正式啟動上線交易以來,全國碳市場發展較快,總體運行平穩。上海環交所數據顯示,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在去年11月末突破2億噸大關,截至今年7月11日,累計成交量超2.39億噸,累計成交額逾109億元。不過,目前全國碳市場只將
電力行業納入碳
排放權交易的范圍,建材、
鋼鐵、
造紙等其他高排放行業何時納入,也是市場持續關注的重點。
“擴容是做大做強全國碳排放市場的必經之路。”薩摩耶云科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鄭磊建議,盡快將高碳排放行業納入,助力各地和全國碳排放市場健康發展。
科轉育成智慧農業平臺聯合創始人張曉兵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也認為,全國碳市場的擴容有利于吸引更多企業參與
碳交易,增加市場的流動性和活躍度,進一步完善碳市場的機制和規則,提升市場的效率和公平性。
從最新進度來看,7月3日,石化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專項研究第二次工作會議召開,會議指出,下一步項目組將“抓緊研究分工序分配原油加工及乙烯企業
碳配額的主要裝置、核定方法,提出與配額管理需求相一致的排放量核算指南及數據報送表,完成石化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初步方案”;6月30日,鋼鐵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專項研究第二次工作會議召開,會議指出將“盡快確定鋼鐵企業碳配額分配的主要工序、分配基準線及排放量核算方法,完成鋼鐵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初步方案”;6月27日,建材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專項研究第一次工作會議也在京召開。
鄭磊表示,建材和鋼鐵行業納入碳排放市場,將有助于大幅提高碳交易市場的交易規模和流動性,吸引更多投資者參與這個市場,為實現“雙碳”目標提供更大助力。
總體上看,陳靂認為,擴容將給碳市場帶來很多好的變化,例如,將促使更多企業展開碳排放報告工作,帶動
碳中介機構的業務需求增長。碳市場擴容后交易活躍度將持續提升,相關培訓工作的需求量也會得到提升,從而推動
碳金融等專業服務的發展。
展望未來,陳靂表示,根據《中國碳市場回顧與展望(2022)》,全國碳市場在完成主要行業覆蓋之后,市場的配額總量預計會從目前的45億噸擴容至80億噸上下,覆蓋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60%以上。按照目前的碳價水平進行計算,到2030年預計碳達峰之時,累計交易額有望達到1000億元規模。
張曉兵表示,擴容也蘊藏著巨大的市場機會。隨著更多行業納入,碳市場的規模將會大幅擴大,也將為企業提供更多的碳交易機會,企業可以通過參與碳交易,獲得額外的收入來源。同時,碳交易也可以促使企業進行減排投資,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成本,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陳靂進一步表示,碳市場完成八大行業(電力、石化、
化工、建材、鋼鐵、
有色、造紙、
航空)覆蓋后,控排企業數量將到達8000家到10000家之間。未來中國碳市場如果完全金融化之后,交易量有可能超500億噸,單價有可能超過200元,交易金額有可能超過10萬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