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華北地區(qū)、美國南部、墨西哥、西班牙、印度、越南……正在經歷極端高溫天氣。有科學家宣稱,地球正處在12.5萬年來最熱時期。數(shù)以億計的人正忍受“烤”驗。
經受考驗的還有全球氣候治理。
比如,樹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所以種樹是一種負碳手段,多種樹對實現(xiàn)
碳中和也很重要。在近些年的世界氣候治理熱潮中,種樹受到追捧。包括美國硅谷企業(yè)在內的全球許多著名公司紛紛宣布它們通過種樹實現(xiàn)了一些業(yè)務的碳中和。
可是在極端天氣加劇的背景下,樹木負碳效果的不確定性正在增加。比如,今年加拿大山火的過火面積已接近10萬平方公里,樹之不存,負碳焉附?而且即使沒有遭焚毀,持續(xù)高溫天氣之下大量樹木枯死,負碳效果顯然也會受到影響。面對極端天氣的影響,國際社會應該如何切實推進氣候治理呢?
“弗蘭肯斯坦”的反撲
化石能源消費是溫室氣體排放以及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從以高碳能源為主向以低碳能源為主的生產和消費轉型是推進氣候治理、實現(xiàn)碳中和的關鍵。不過,近些年人們對能源轉型的認識其實存在著迷思。比如,許多人在潛意識里認為能源轉型與人為造成的氣候災變——即氣候領域的“弗蘭肯斯坦”——之間是一種攻防訓練的關系:能源轉型不斷進擊,“弗蘭肯斯坦”不斷退守,并最終被消滅。
然而,越來越多跡象表明,能源轉型與“弗蘭肯斯坦”其實進行的是攻防戰(zhàn):在能源轉型進擊“弗蘭肯斯坦”的同時,后者也正越來越多地打擊低碳能源,并阻撓能源轉型的推進。
能源低碳轉型的關鍵是
電力的發(fā)展。在上游,需要用風光水電等低碳電力替代煤電等高碳電力。在中游,需要建造更加完善的電網體系。在下游,需要擴大電力在
交通運輸等領域的應用,提高電力在世界終端能源消費中的占比。然而,極端天氣已經對新型電力體系的安全構成嚴重威脅,而其程度超過對煤炭、石油等傳統(tǒng)能源產業(yè)鏈的沖擊。
在上游,近些年來世界水電、光伏發(fā)電、風電等可再生電力已經多次遭到極端高溫、無風等異常天氣的沖擊。比如,因遭遇極端高溫,2022年歐盟國家的水力發(fā)電量同比下降了20.3%,其中葡萄牙、荷蘭、西班牙和意大利的降幅分別高達45.4%、43.2%、38.4%和38%。而今年世界水電預計將再次經歷考驗。
在中游,日益頻發(fā)的風暴、野火、嚴寒霜凍等極端天氣對世界各國電網體系的破壞力明顯增強。
在下游,極端高溫或嚴寒天氣會造成人們的制冷或取暖等用電需求大增,從而對電力系統(tǒng)造成巨大壓力。
傳統(tǒng)能源的競爭力仍存
關于能源轉型的另一個迷思是能源轉型會是無痛的,而且將是直線進步的——低碳能源技術的經濟性和先進性只會越來越明顯,應用只會越來越廣,能源轉型必然會或快或慢地不停向前走。
這種玫瑰色的幻想暫時能鼓舞人心。但事實是經濟性和技術先進性都是相對而言的,要實現(xiàn)可持續(xù)的能源低碳轉型,其前提是低碳能源的經濟性和技術先進性要超過高碳能源。而在這方面,現(xiàn)在以及未來都充滿變數(shù),一個主要原因是高碳能源不僅也在不斷提高其經濟性和技術先進性,而且提高的速度可能比低碳能源還要更快。
未來一段時間,低碳能源產業(yè)鏈和高碳能源產業(yè)鏈之間的競賽還將繼續(xù)。高碳能源在效率等方面本來就占有優(yōu)勢,而今后高碳能源產業(yè)鏈的進步有可能比低碳能源產業(yè)鏈更快。如果高碳能源產品——比如燃油汽車——的性能等方面進步比相關低碳能源產品更快,那么民眾就可能會受到高碳能源產品的更大吸引,而拋棄低碳能源產品。
政府雖然可以幫助社會從高碳走向低碳,但是政府不是萬能的。況且今后一些國家的能源
政策還可能出現(xiàn)不利于低碳轉型的變化。比如,國際能源署提出為推進能源轉型,需要“電化一切(electrify everything)”。
然而,“電化一切”的可行性是建立在電價有競爭力的基礎上。而一旦電價因為某些原因而大幅上漲,或者一些國家的政府出于某些考慮而決定大幅上調電價,那么“電化一切”就可能會出現(xiàn)逆轉,能源轉型就會遇到挫折。比如,自2021年歐洲天然氣價格普漲后,英國電價就隨之大幅上漲。如今在英國開電動汽車已經不如開燃油汽車劃算,這無疑對英國交通運輸領域的脫油向電和碳
減排造成了沖擊。
復雜的國際關系拖累能源轉型
除了遭受災害性天氣反撲、經濟技術優(yōu)勢尚不明顯等因素制約外,世界能源轉型還受到各國之間不團結甚至發(fā)生嚴重沖突的掣肘。
首先,地緣政治斗爭加劇,嚴重拖累能源轉型。
2022年2月俄烏沖突爆發(fā),這是世界自1991年冷戰(zhàn)結束之后最嚴重的地緣政治沖突。沖突發(fā)生后,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能源生產、出口、融資等方面進行了多輪制裁。結果,世界天然氣、煤炭和石油等能源產品的供求關系一度緊張。許多國家不得不把能源政策的重點從氣候安全轉向能源安全。受此影響,世界氣候治理的步伐明顯放緩,而且何時能恢復前幾年的強勁勢頭并不清楚。
近年來地緣政治斗爭對世界能源轉型的掣肘,不只是反映在俄烏沖突中。比如,美國政府把中國視為首要的戰(zhàn)略競爭對手,其對中國的遏制戰(zhàn)略已經滲入到氣候政策中。美國政府出于國家安全考慮,正考慮要在包括氣候治理在內的各個領域與中國脫鉤。
2022年8月美國政府發(fā)布《通貨膨脹削減法案》。該法案規(guī)定聯(lián)邦政府將在氣候和清潔能源領域投入約3,690億美元的巨資,這彰顯了拜登政府氣候治理的決心。然而,該法案中又包含明顯帶有孤立主義和保護主義色彩的條款,比如規(guī)定電動汽車關鍵原材料本土化采購以及電池組件在北美制造的比例都要滿足一定要求,才能享受全額稅收抵免。
該法案里的這些內容將阻礙美國乃至世界能源轉型的推進。而美國政府之所以制定出這類規(guī)定,一個重要考慮是要在清潔能源、電動汽車等方面與中國競爭,并賦予這類競爭以很強的地緣政治博弈的含義。作為世界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中美之間的不睦或將對世界能源轉型和氣候治理的進程產生持久的負面影響。
其次,窮國高碳轉型可能在富國內部激起反彈。
現(xiàn)階段世界上有兩種能源轉型。除了眾所周知的從高碳向低碳的轉型外,還存在從低碳向高碳的轉型。聯(lián)合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提出:“到2030年,確保人人都能獲得負擔得起的、可靠的現(xiàn)代能源服務。”可是迄今為止,在一些發(fā)展中國家,有大量民眾還沒有用上電,也沒有實現(xiàn)清潔烹飪。
為了促進民眾福祉,一些發(fā)展中國家客觀上需要加快實現(xiàn)能源消費從以柴草、秸稈、動物糞便等傳統(tǒng)生物能源為主向以現(xiàn)代能源為主的轉變,而這轉變很可能會帶來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費量的大幅增加,因而總體上會是高碳轉型。
部分發(fā)展中國家暫時的高碳轉型有可能在美國等發(fā)達國家內部激起反彈。西方國家內部的保守勢力可能會以發(fā)展中國家增碳為由,越來越強硬地拒絕減少
碳排放。
加強國際合作,
切實推進能源轉型
人類社會的能源轉型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阻礙世界推進能源轉型、實現(xiàn)碳中和的因素其實很多,其中有極端天氣因素,也有經濟技術因素,還受制于人與人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分裂。
為了實現(xiàn)碳中和,世界各國要在能源領域做的事情很多,而最緊迫的是加強各國在推進能源轉型方面的團結。近年來能源領域逆全球化和逆替代的苗頭越來越明顯,對此各國要提高警惕、努力抵制。
世界各大國尤其應該努力克制只顧追逐私利的誘惑,并加強彼此間的團結,迎難而上、切實推進能源轉型和氣候治理。各大國應該著重在儲能設施建設、極端天氣應對、能源韌性提升等方面加強政策協(xié)調和合作。各國還應該努力拆除相互間的綠色壁壘,促進電動汽車、電解槽、光伏組件、風力發(fā)電機組等綠色能源產品以及相關技術的國際貿易,合力把全球低碳能源
市場的規(guī)模盡快做大,并共同持續(xù)提升低碳能源產品和技術在效率和經濟性等方面的表現(xiàn)。
當年人類因為失去了共同語言,無法團結協(xié)作,結果沒有建成通天塔。如今建造碳中和的“通天塔”,世界各國需要盡一切努力,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