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保護生態環境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和共同責任。美國雖然長期以“環保領頭羊”自詡自居,但在行動上卻大開“歷史倒車”,在參與和遵守多邊環境條約方面劣跡斑斑,極大地損害了全球環境治理的公平、效率和成效。
氣候變化是當前人類面臨的最大挑戰。美國是全球歷史第一排放大國、當前第二排放大國,目前全球排放占比約為15%。大國就應該承擔大國的責任,展現大國的擔當。美國應承認并履行“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尤其是二氧化
碳排放的歷史責任,主動按照“國家自主貢獻”目標率先進行
減排。但是,作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國,美國溫室氣體減排進展已經落后于預期,嚴重阻礙了全球減排、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的相關進程。2020年11月4日,美國正式退出《巴黎協定》,三個多月后又宣布重返《巴黎協定》,反復橫跳的背后,是美國氣候
政策受多種因素掣肘,氣候
問題被賦予了濃厚的政治色彩。
在全球環境治理問題上,美國既不出力,也不出錢。大幅削減全球環境基金捐資,拒絕兌現綠色氣候基金捐資承諾,欠繳多邊環境條約會費……美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環保“老賴”。資金支持是多邊環境條約履約關鍵,美國的不履約行為妨礙了各公約下環境治理多邊進程的發展,遲滯了全球環境科學的認知進程。
把好處留給自己,把污染丟給他人,是美國為一己之私而采取的一貫做派。在多邊環境條約履行上,美國做法是典型的利己主義,對有利于自己的條款表現積極,對與自身現實利益相悖的條款,則行動緩慢甚至直接無視。作為世界上最大固體廢棄物出口國和人均塑料消費大國,美國雖然簽署了《控制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及其處置巴塞爾公約》,但迄今不予批準,長期將處理能力欠缺的發展中國家作為塑料廢物的最終處置場所。非政府組織巴塞爾行動網絡(BAN)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美國公司2020年仍在非法向發展中國家出口危險電子廢物。
出于一己私利,對于《京都議定書》《生物多樣性公約》《關于在國際貿易中對某些危險化學品和農藥采用事先知情同意程序的鹿特丹公約》《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等多邊環境條約,美國也是簽署但不予批準,長期游離于多邊框架之外。美國一些政客在全球環境治理上一貫奉行雙重標準,比如,自己不履行溫室氣體減排義務,卻頻頻要求發展中國家加大減排力度;美國是野生動物及其制品販運的最大目的地國和消費國之一,卻高調呼吁全球開展打擊野生動物非法貿易,對自身問題避而不談。有分析人士指出,美方已經成為公認的國際環境合作最大破壞者與麻煩制造者。
生態文明建設關乎人類未來,建設美麗家園是人類的共同夢想。面對生態環境挑戰,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善其身。唯有并肩同行,才能有效應對氣候變化、海洋污染、生物保護等全球性環境問題,讓全球生態文明之路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