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德國伍珀塔爾市的伍珀塔爾氣候、環境和能源研究所一項綜合分析表明,德國應該更加關注綠氫國內生產的擴大。
德國可能已經把進口綠氫作為其氫能戰略的核心,但伍珀塔爾市研究所的最新分析表明,如果德國不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綠氫的國內生產上,德國可能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到2030年,德國本土制綠氫的成本將低于海外進口的可再生氫,同時與從北非和歐洲鄰國通過管道進口的氫相比,本土制綠氫可能也將同樣具有成本競爭力。
受北威州可再生能源協會委托,伍珀塔爾氣候、環境和能源研究所最近對自2021年以來的12項研究進行的綜合分析得出以上結論。
伍珀塔爾研究所的報告表明,到2030年,德國本土氫氣制取的成本預計為0.07-0.13歐元/千瓦時。由于在較低的熱值條件下,1千克氫氣相當于約33.3千瓦時,德國本土氫氣制取的成本約為2.33-4.33歐元/千克或2.53-4.71美元/千克。
相比之下,該研究表明,到2030年,從美洲等長途
運輸進口的氫氣成本將為0.09-0.21歐元/千瓦時(2.99-6.99歐元/千克),而管道進口氫氣的成本估計為0.05-0.15歐元/千瓦時(1.67-5.00歐元/千克)。
分析表明,在所有12項研究中,氫氣成本最低的預測為從西班牙、東歐和北歐以及北非通過管道向德國輸送氫氣。同時最新研究比較樂觀的傾向于氫氣進口的成本有望進一步降低。
德國當前正在更新其國家氫能戰略,泄露的草案表明,盡管到2030年,德國的電解槽裝機目標預計將翻番達到10GW,但到2030年德國仍將計劃通過進口滿足其50-70%的可再生氫能需求。
與此同時,德國副總理兼聯邦經濟事務和氣候行動部長Robert Habeck在過去幾年里一直在進行魅力攻勢,與澳大利亞、巴西、埃及、納米比亞和南非等潛在氫能出口國達成并簽署了諒解備忘錄。
在其H2Global計劃中,德國也是第一個推出專門拍賣進口綠氨、甲醇和合成
航空燃料的國家,該計劃現已計劃將在整個歐盟推廣。
但報告認為,德國政府應該在短期內加大力度,在離本土更近的地方建設氫氣產能。
伍珀塔爾研究所的主席兼科學主任Manfred Fischedick博士認為,加強國內綠氫經濟是有意義的,尤其是其在本國具備的相關附加值,進口氫的成本優勢并不能抵消國內制氫的其他優勢。
然而該研究同時也提出了一個警告,對氫氣總需求增加預測的情景也涉及對進口氫氣的更大依賴。
雖然預計到2030年,包括工業和能源在內的德國所有部門的氫能需求在29-101TWh之間,但對2045年或2050年的估計表明,氫能需求量可能在200-700TWh之間。
到2050年,國內制氫和海外進口氫之間的成本差距開始縮小,而氫氣通過管道進口則變得更便宜。
到本世紀中葉,德國本土生產的氫氣成本將為0.07-0.09歐元/千瓦時(2.33-2.99歐元/千克),與海運進口氫氣成本0.07-0.11歐元/千瓦時(2.33-3.66歐元/千克)相似。到2050年,管道進口氫氣的成本也將降至0.04-0.12歐元/千瓦時(1.33-3.99歐元/千克)。
綠氫而非藍氫
該報告分析還在排放的基礎上拒絕了從挪威進口藍氫,并指出,即使在上游排放和碳捕獲率最有利的假設下,藍氫氣仍將比可再生氫氣產生“顯著更高的溫室氣體排放”。現有的藍氫生產工廠平均只能實現56%左右的分離率,因此與灰氫相比,只能減少大約一半的溫室氣體排放。
報告同時還表明,美國等其他國家生產的藍氫大多使用化石氣體,其上游排放量甚至更高。
由于之前將藍氫納入新的可再生能源指令定義嘗試的失敗,目前歐盟僅把發展重點放在可再生綠氫上,但作為即將到來的氫能和脫碳天然氣
市場一攬子計劃的一部分,對藍氫重新評估支持的壓力也可能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