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如何在新征程上持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2023-7-3 10:00 來源: 光明網 |作者: 李慧

6月28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設立全國生態日的決定》,將8月15日設立為全國生態日。

如何在新征程上持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如何提高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增強全民生態環境保護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日前,記者就此采訪了中國科學家論壇主席陳貴。

陳貴指出,“生態”一詞源于古希臘字“oikos”和“logos”,指“家”或“居所”,和“研究”。生態學和生態系統是指研究生物住所的科學,強調有機體與其棲息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學問。生態學,不僅是一門生物科學,還是一門社會學、經濟學和人類科學。生態學,探索人類如何與地球和地球上生物物種動態、持續和諧共生的生存哲學。

而生態哲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它以生態系統為研究對象,以人與生態環境的關系為基本問題,經過理性反思而建構起來的一門相對獨立的哲學學科。人與自然關系的研究是生態學哲學的基本問題,建立人與自然關系的科學理論,制定人與自然關系的戰略與決策,尋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途徑等。生態哲學提升了人類認識自然和新價值觀、倫理觀和新理論等,是當代科學與哲學結合理論研究領域。

陳貴認為,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客觀規律而理性獲得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的世界觀、價值觀和社會形態,反映社會理性、科學和文明進步狀態。人類,在認識和改造自然的實踐中,從以人為中心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自然觀經歷了漫長轉變。生態文明,不僅是表面上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而是建立在經濟增長、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基礎上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種可持續發展的高級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既是發展方式,也是生活方式新形態。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陳貴說,要堅持持續改善生態環境,厚植生態底色,繪就綠色發展、產業興旺新畫卷,讓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長足發展。特別是通過建設國家公園,體現“天人合一”、“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觀,充分調動全民參與保護環境主動性、創造性和積極性,有效提升全民族健康水平和人民幸福指數,實現發展與保護的協調統一。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這一深刻哲理,在新疆和我國許多地方都能找到有力印證。在阿爾泰山南麓的可可托海,廢棄礦坑經過生態修復,搖身一變成為風靡網絡的工業旅游景點。在塔里木河下游,持續了20年的生態輸水,讓干涸的臺特瑪湖得到重現、瀕死的胡楊林得到復蘇,塔克拉瑪干沙漠與庫木塔格沙漠合攏的生態危機得到化解。犧牲生態環境無法實現長足的經濟增長,堅持綠色發展和生態保護,推動自然資本大量增值,足以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的增長點、成為長遠進步和永續發展的發力點。努力實現經濟轉型與生態修復齊頭并進,才能從根本上取得生態文明與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的多贏。

陳貴認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大計。從長遠視角看,生態文明要從娃娃抓起,通過生動活潑的勞動體驗課程,讓孩子親自動手、親身體驗、自我感悟,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早早植入孩子的心靈。學校和家長要攜手共進,小手拉大手、大手牽小手,從日常生活點滴小事做起,用文明生活方式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爭當生態文明的傳播者、文明實踐的參與者和美好家園的建設者。家長要當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帶頭傳播環保理念、示范環保行為、踐行綠色環保生活,給孩子們做出好的榜樣,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家園貢獻力量。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