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氣候行動:規模化創新加速范圍3和范圍3+
減排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最新報告明確表示:如果我們現在不采取行動,我們將錯過保護我們的社會免受毀滅性氣候災害的窗口期。國際社會定義的2020~2030“關鍵十年”到如今已過三年。如果我們在未來七年不采取創新性方案來加速溫室氣體減排,我們會失去機會。
全球企業越發意識到氣候
問題的緊迫性。同時,隨著越來越多的利益相關者呼吁企業應當對自身活動的環境影響負責,企業肩上的壓力也逐漸加大。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是重中之重。根據最為廣泛應用的國際核算工具《溫室氣體議定書》,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分為三個類別,也稱三個“范圍”。范圍1包含自有或自控的直接排放;范圍2包含報告公司購買的
電力、蒸汽、供暖和制冷產生的間接排放;范圍3則包括公司價值鏈中產生的所有其他間接排放。
根據世界經濟
論壇的報告《凈零挑戰:供應鏈機遇(2021)》,八個行業(食品、建筑、時尚、快消、電子電器、汽車、專業服務和貨運)的供應鏈排放量占全球排放量的50%以上。這也就意味著,針對價值鏈的創新是破局的關鍵。
測量和控制范圍3排放需要追蹤從供應商到終端用戶的整條價值鏈上的活動,需要全行業持續采取集體行動。
許多企業發現,深度脫碳需要創新的理念、技術、人才,以及重中之重的資金,否則很難找到解決方案,也很難進行商業轉型。同時,企業做出的減排努力以及它們的轉型價值沒有得到充分認可和獎勵。
創新性概念和商業模式需要建立共識
目前業界已經做出了各種嘗試來引入和激勵更多的創新。例如,阿里巴巴在其《范圍3+減排:超越價值鏈的企業氣候行動
方法學》中提出了“范圍3+”的概念,指企業商業“生態系統”中的利益相關方產生的另一類排放。
范圍3+減排可以通過賦能減排(Enablement)和帶動減排(Engagament)來實現。賦能減排是指企業提供產品或服務等方面的替代性解決方案,在實現相同功能的前提下產生較少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帶動減排是指企業通過技術指導、獎勵機制等干預措施,帶動利益相關者以幫助它們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根據定義,范圍3+減排相當于避免排放。而“避免排放”這個概念已經被行業領先的專業組織討論了十年,例如制定《溫室氣體議定書》的世界資源研究所(WRI)和世界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WBCSD)。
將數字技術融入可持續價值鏈
范圍3+減排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向凈零轉型的數字化解決方案中。例如,根據全球電子可持續發展倡議(GeSI)的研究,信息與通信技術(ICT)領域的創新技術可以幫助其他行業減少更多的
碳排放,到2030年可實現較2015年避免20%的全球排放量。
云計算作為新興ICT技術之一,可以聚合計算資源,實現比傳統的本地部署的數據中心更高的能效。例如,與同時運行著更多低利用率服務器的數據中心相比,阿里云可以運行更少的高利用率服務器,并滿足同樣的需求。這讓阿里云在2023財年實現超過600萬噸的范圍3+減排,并幫助多個行業向綠色低碳經濟發展。
商業模式創新(例如從線性經濟到循環經濟的變革)也是加速低碳轉型的重要因素。作為中國最大的閑置物品交易平臺,閑魚在鼓勵公眾參與氣候行動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這類平臺有潛力每年助力減少數百萬噸的碳排放。
金融創新助力規模化減排
金融領域的創新性工具和商業模式是助力“生態系統”各行業減碳的關鍵。
例如,資產管理公司Mirova&Robeco發起了一項開發全球避免碳排因子數據庫的倡議,以量化公司層面所避免的排放量。由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和施羅德(Schroders)聯合發布的《避免排放分析框架》,呼吁將避免排放分析作為評估公司投資價值的關鍵環節。
2021 年11月,中國人民銀行創建了一個為金融機構提供低成本貸款的
碳減排支持工具,引導金融機構向包括清潔能源、
節能和低碳技術在內的重點減碳領域的企業提供貸款。碳減排支持工具將撬動更多社會資金流入低碳經濟。截至2023年4月,該工具已支持金融機構發放貸款約6700億元,推動碳減排超1.5億噸。
阿里巴巴等領軍企業正在加快開發創新方案,以激勵更廣泛的生態系統減排。伙伴關系的加強將在這一進程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為實現中國和全球
碳中和目標,伙伴關系和創新將始終處于核心地位。我們需要持續努力,以確保我們在這關鍵的十年中抓住剩下七年的窗口期。
“范圍3+”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環。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加深共識、加強協作,將這些大膽的想法轉化為具體行動。
(陳黎明系世界經濟論壇大中華區主席兼首席代表、執行委員會成員,陳龍系阿里巴巴可持續發展管理委員會主席、羅漢堂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