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若不采取任何控制措施,到2060年,全球塑料產量將增加至現在的三倍

2023-6-19 09:42 來源: 能源高質量發展 |作者: 張洵洋 韓沁珂

當前,全球塑料產量已經從上世紀50年代的200萬噸飆升至2022年的4.3億噸,其中能被回收利用的塑料不足10%。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在其最新發布的報告《切斷根源—全世界如何終結塑料污染,創造一個循環經濟》中提出,若不采取任何控制措施,到2060年,全球塑料產量將增加至現在的三倍,如果各國政府和企業能利用現有技術進行深入的政策市場轉型,創建一個可持續的塑料經濟體系,則有望在2040年前減少80%的塑料污染。

當前,塑料污染治理已成為國際熱點議題,全球性減塑、禁塑行動箭在弦上。與此同時,隨著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緊迫性日益提升,作為“高排放”行業——石化行業的下游產業,塑料行業碳減排也需被提上議事日程。

塑料公約談判取得新進展,全球塑料污染治理進程加速

2022年聯合國環境大會召開期間,193個成員國通過了《終結塑料污染:爭取制定具有國際法律約束力的文書》(第5/14號決議),決定在2024年前達成一項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文書(以下簡稱“塑料公約”),以終結塑料污染。

在剛剛結束的塑料公約政府間談判委員會第二屆會議(INC-2)期間,來自169個成員國的代表,以及社會組織和不同行業的利益相關者等1000余名參會人員共同探討了全球塑料污染治理問題。大會就塑料公約的議事規則進行了長達兩天的爭論,同時對文書中包括核心義務、控制措施、自愿辦法、執行措施和執行手段等在內的實質性內容進行了各自的立場表達,并最終決定擬定一份“零草案”協議(Zero Draft)。“零草案”即初步擬定的文件或協議草案,通常被視為進一步談判和磋商的基礎。該草案將于今年11月在肯尼亞內羅畢召開的第三屆會議(INC-3)上進行討論。

在此次會議舉辦的前兩天,各方參會代表因無法對議事規則草案中的第38.1條達成一致,會議進程一度停滯。第38.1條提出:“委員會應盡力以協商一致的方式通過決定。如果已經盡力謀求協商一致但仍未達成一致意見,則作為最后辦法,以出席會議并參加表決的成員代表的三分之二多數票作出決定。”沙特、印度、巴西、中國等國家認為應以協商一致作為意見通過的唯一方式,挪威等國家及歐盟則認為此條可以作為臨時規則在此次會議使用。最終,參會代表決定暫時擱置對38.1條的討論,留在閉會期間進行討論。

在實質性內容討論中,各國參會代表也表達了各自的立場與建議。以歐盟、盧旺達、毛里求斯等為代表的“高雄心聯盟”呼吁塑料污染的源頭治理,主張減少不必要的塑料原料聚合物的生產和消費, 并在塑料生產環節建立報告和標簽機制;還有一些國家的代表認為應該把治理重點放在末端廢棄物管理,促進循環經濟發展;中國強調塑料泄露污染的管控,并提出需要考慮不同國家國情和發展程度;小島嶼發展中國家聯盟呼吁在文書中加入被禁止的有害和不必要的聚合物和化學品列表,并定期更新;美國和沙特等石油出口大國的立場則趨于保守,因為塑料公約對石化產業鏈的影響或將在更大程度上影響這些國家。

會議也討論了為達成目標和核心義務的實施舉措,包括國家行動計劃、資金支持、能力建設、技術轉讓和國際合作等方面。參會代表認為,國家行動計劃需要考慮各國國情,建議對于發展中國家和小島嶼發展中國家采取量身定制的方法。同時,參會代表也認為應建立一個資金機制框架,例如建立專項基金,或在現有全球環境基金下設定針對塑料污染的融資渠道等。除此之外,考慮到保障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不發達國家和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可以獲得所需的能力建設對全球塑料污染治理尤為重要,制定由國家主導的能力建設方案得到參會代表一致支持。

全球塑料危機不僅關乎生態環境污染,也與能源資源消耗和氣候變化息息相關。塑料公約的制定表示國際社會已經重視到問題的嚴重性,但這一全球性公約也面臨著來自各國權益優先級不同的挑戰。因此,達成一項透明、公平且有力的全球公約迫在眉睫。

超70個國家出臺禁塑或限塑政策

事實上,在塑料公約談判開始前,全球已經有超過70個國家和地區采取行動,限用或禁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在源頭治理方面,歐盟決定從2021年7月開始,禁止使用非塑料材質替代品的一次性塑料制品,包括一次性塑料盤、餐具、吸管等,可降解塑料也在禁止使用的范圍內。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在2022年通過專項法案,旨在將一次性包裝和包含一次性塑料的食物器具的污染責任從消費者轉移到塑料生產者。該項法案同時要求,到2027年加州塑料包裝數量減少10%,到2030年減少20%,到2032年減少25%。非洲55個國家中已有34個通過或開始實施了涉及限制塑料生產和使用的法律法規,其中16個國家提出禁止一次性塑料袋。

在末端管理方面,日本于2019年出臺《塑料資源循環戰略》,以減少、重復利用、回收(3R)原則為指導,盡力減少塑料垃圾的產生,并通過技術創新提高塑料產品的回收利用率。

近年來,中國關于塑料污染治理的頂層設計和具體政策也在密集出臺。國務院辦公廳于2007年下發的《關于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提出,禁止生產、銷售、使用超薄塑料購物袋。2020年,國家發改委和生態環境部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將源頭減量政策擴展到塑料微珠添加、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吸管淘汰等更多一次性塑料制品等方面。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修訂時增加了控制塑料污染的內容。同年,國家發改委發布的《“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也提出塑料污染全鏈條治理專項行動和快遞包裝綠色轉型行動。

塑料相關的能源消耗與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不容忽視

近幾十年來,塑料因其輕質、耐用、好用等特點,成為石油化工產品最大的需求方。作為石化行業的下游產業,全球塑料生產原料的99%來自化石能源,塑料工業年石油消耗量占到全球石油消耗量的8%—9%。隨著交通部門對化石燃料需求的持續下降,塑料將成為未來石油需求增長的最大驅動因素之一。據UNEP預測,按現在的增速發展,到2050年全球塑料生產將會消耗全球石油供應總量的20%,其中超過四分之一將用于一次塑料產品。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塑料生產和消費國。2020年,中國初級形態塑料年產量超過1億噸,占全球總產量的28%,表觀消費量約1.3億噸。其中,一次性塑料制品占比近四成。這些一次性塑料制品從制造到廢棄的平均生命周期不到2年。

在中國,初級形態塑料的原料是以乙烯和丙烯為主的基礎化學品,這些化學品大多由化石能源煉化而成。當前,中國約82%的“三烯三苯”(苯、甲苯、二甲苯、乙烯、丙烯、丁二烯)產品產自化石能源。在現有技術水平下,中國每生產1噸石油基“三烯三苯”需消耗石油資源約1.6噸,其中,約38%的石油消耗在原油運輸、裝置能耗、產品轉移及原料損失上。中國每生產1噸初級形態的通用塑料平均需消耗石油資源約0.9噸。

在“降油增化”的背景下,塑料原料的產能擴張將進一步增加其在石油消費總量中的比例,控制塑料生產和消費將成為未來中國石油消費總量控制的關鍵。

在塑料生產、消費和處置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不可避免。國際環境法研究中心(CIEL)的研究顯示,到2050年,塑料行業產生的碳排放或將占到全球1.5攝氏度溫控目標所需碳預算的10%—13%,在未來數十年間,因生產塑料產生的碳排放將增加近400%。

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氣候變化與能源轉型項目在《中國塑料行業綠色低碳發展研究報告》(以下簡稱《研究報告》)中對塑料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強度和塑料行業碳排放量的量化分析顯示,生產和末端處理是塑料全生命周期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環節,其中,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又包括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排放和化學工序的排放。不同塑料制品的單位碳排放強度因生產原料(石油、天然氣、煤炭等化石燃料和樹脂)、末端處置方式(焚燒、填埋、堆放)和能源效率不同而有所差別。

據測算,煤制塑料的碳排放量最多,其次為石油制塑料和天然氣制塑料。考慮到中國超八成的塑料制品以石油為原料,研究估算認為,通過焚燒進行處置的石油基塑料制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強度約為5.2噸二氧化碳當量/噸塑料,包括原材料生產、電力生產、精煉、裂解、聚合等生產環節的碳排放強度為2.5噸二氧化碳當量/噸塑料,焚燒處置的碳排放量2.7噸二氧化碳當量/噸塑料。由此推算,2020年中國塑料相關的碳排放總量約為5.6億噸二氧化碳當量,這一數字到2030年、2050年將分別增長至7.7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和11.7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另據清華大學的研究,在2020年、2030年和2050年,塑料相關碳排放量將占到中國1.5攝氏度溫控目標碳排放預算的4%、6%和88%。

強化源頭減量,加快塑料污染治理和行業碳達峰

塑料對社會經濟發展意義重大。塑料污染治理難、塑料行業減排難的根源在于商業模式、垃圾管理和包裝管理機制以及不夠綠色的消費和行為習慣等。源頭減量是塑料污染治理和塑料行業碳減排的關鍵,也是目前解決塑料問題的短板。

為加快塑料污染治理和行業碳減排,多家機構的研究都給出了系統性治理路徑。

UNEP在其最新發布的報告中提出了減少不必要的塑料使用與市場轉型相結合的解決方案,通過加快重復利用、回收利用、調整定位和多樣化的方案,實現循環經濟所需要的市場轉變,同時實現塑料的可循環。

“重復利用”包括重復使用可再裝水瓶、可重復使用袋、押金退還計劃、包裝回收計劃等,促進可重復利用和可再裝產品的市場;“回收利用”指取消化石燃料補貼、改進廢物分類、改進廢物收集系統等,通過將在經濟上具備可回收的塑料比重從21%提高到50%。據預測,到2040年,這兩項措施預計可以減少約50%的塑料污染。“調整定位與多樣化”指使用諸如紙張、可堆肥材料、回收塑料等替代材料制成的產品取代塑料包裝紙、小樣和外賣打包盒等,該措施預計將減少17%的塑料污染。

除了從消費端促進循環使用來減少塑料污染,在供應端逐步減少甚至淘汰某些初級塑料原料(聚合物)的生產也可以避免塑料的過度使用。在INC-2上,一部分國家代表提出了設定全球塑料減量生產目標的呼吁,也有一部分國家代表提出通過設置國家自主承諾來實現減產。只有通過塑料行業上下游聯動,將塑料生產總量減少到可持續的水平,并用回收塑料填補需求空缺,才可以真正有效治理塑料污染,降低化石能源消耗,同時減少塑料全生命周期碳排放。

《研究報告》也提出了源頭減量、生產過程強化、禁止塑料焚燒、使用負碳技術相結合的塑料行業減排路徑。通過上述措施,中國塑料行業有望在2028年前實現碳達峰,峰值為6.47億噸,到2060年有望實現碳中和,其中源頭減量是最重要的措施,預計減碳比例將超過60%。

研究提出,2020 年到2030 年間,中國塑料行業減排工作的實施重點在于一次性塑料減量的總體路線的規劃設計以及試點生產者責任延伸機制,加強塑料重復使用與回收機制,同時優化石化行業產能結構。其中,一次性塑料減量的總體路線包括建設直接減量、間接減量、隱性減量的協同減量機制;建立預防性“禁限塑”清單,消除非必要和可替代的一次性塑料消費;加強綠色包裝設計,減量與回收落實并重;創新商業模式,發展循環和共享服務等。

在2030至2040年間,中國在持續推進塑料源頭減量的同時,也需要通過設立初級塑料總量控制目標,強化生產環節能效提升,提高綠電和綠色原料的使用等措施,進一步降低塑料消費和塑料行業碳排放,力爭在2040年完全淘汰一次性塑料,降低耐用塑料需求的增長速度,并推動初級形態塑料需求在2030—2035年間達峰。此后,限制和禁止塑料焚燒、增加負碳技術應用等措施將在2040—2060期間發揮重要的減排作用。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