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綠色發展理念的深入和
市場需求的增加,我國綠色債券發行持續升溫。Wind最新數據顯示,截至記者發稿,今年以來我國共發行348只共計5866.8億元的綠色債券,較去年同期5762.4億元的市場規模,在融資規模上增長1.8%,凈增加104.40億元。
“在去年發行‘大年’的基礎上再次增加,足以說明綠色債券在市場中的受歡迎程度。”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表示,近兩年綠色債券發行快速上量,與
政策鼓勵推動、債券發行成本優勢明顯有關。在雙碳目標下,綠色經濟發展迅速帶動相關融資需求快速釋放,綠色債券能夠較好滿足投資者多元化資產配置需求。
中國銀行研究院博士后杜陽則認為,從需求端來看,國家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的引領、優化和倒逼作用,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
交通運輸結構等調整優化,綠色金融領域存在巨大融資需求。從供給端來看,綠色債券是綠色金融產品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既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抓手,也符合國家大力發展直接融資的政策取向,故受到政府、金融機構以及企業的青睞。
Wind數據顯示,5月份,全市場共發行46只綠色債券,發行規模達1292億元。這是今年以來,第三個月發行規模超千億元。最新數據顯示,3月份我國綠色債券發行量最高,達1610.8億元。從債券發行類型來看,金融債、商業銀行債、地方政府債等占比較高。
其中,4月份延續3月的強勁勢頭,共4只綠色金融債發行,規模共計605億元。雖然4月發行只數有所減少,但單筆金額普遍較大,其中交通銀行發行了單筆規模高達300億元的綠色金融債。另外,非金融綠色信用類債券方面,4月募集資金主要投向清潔能源與基礎設施綠色升級領域。從發行主體性質來看,除地方政府外,央企依然是綠色債券發行市場的主力,但本月民營企業也參與了綠色債券的發行。
“綠色金融債發行增長,一方面與當前低利率市場環境有關,市場利率的走低,有助于降低綠色金融債發行成本。另一方面,隨著綠色信貸投放的增加,金融機構需要通過發行綠色金融債擴充資金來源,以滿足相關企業的融資需求。”杜陽稱。
“發展綠色金融,為商業銀行提供新的利潤增長點,拓寬收入來源與盈利能力,有助于優化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結構,推動銀行經營轉型升級,更好應對ESG風險。”周茂華也表示,目前綠色金融發展處于初期階段,商業銀行應在綠色項目標準界定、碳核算、信息披露、綠色項目風險管理、數據積累等方面練好基本功,同時積極創新綠色金融產品,穩步拓展綠色金融服務范圍,以滿足綠色發展金融服務需求。
針對目前我國綠色債券發展存在的
問題,杜陽建議,一要統一綠色債券項目界定范疇,并根據綠色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進行定期優化調整,保證綠色債券穩定發展;二要建立統一的信息披露制度,發債主體要明確披露產品類型、投資方向、募集資金用途和資金來源等信息,一定程度上保證投資者規避投資風險;三要提升綠色債券市場認可度,可通過會議、講座、咨詢等方式引導投資者關注綠色債券項目的環境效益,提高其購買綠色債券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