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身處低碳轉型中的火電企業而言,它們不僅是
電力供應的主體,更是低碳轉型的先鋒。5月30日,《中國能源報》記者在《
碳中和目標下中國火電上市公司低碳轉型績效評價報告2022》(以下簡稱《報告》)發布會(以下簡稱“發布會”)上了解到,在“雙碳”目標提出兩年多的時間里,面對煤價攀升、
市場化程度加劇、極端天氣頻發和支撐峰時保供多重壓力下,不同火電企業的低碳轉型進程呈現出差異化。與此同時,火電關乎多個行業的碳達峰碳中和,需要多層面
政策和機制的支持。
■■ 火電是低碳轉型最關鍵行業
自然資源保護協會
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兼中國區主任張潔清在會上指出,造成
碳排放最關鍵的行為就是人類的能源活動,尤其是電力部門的化石能源的消費。
2022年3月,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發布的第六次評估報告《綜合報告》指出,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化石燃料燃燒加上不平等且不可持續的能源、土地使用,導致全球氣溫持續上升,當前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1.1攝氏度。“根據國際能源署近期公布的數據,2022年全球最大行業的碳排放增長仍然是來自電力和熱力供應,電力同時也是我國最大的碳排放部門。2022年,電力行業的碳排放增長雖然有所放緩,但仍然同比上升2.6%。面對氣候變化的嚴峻形勢,電力行業所面臨的低碳轉型的任務繁重而緊迫。”張潔清指出。
對中國而言,火電在社會經濟的發展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公共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分析,在化石能源時代,由于我國富煤、貧油、少氣的能源稟賦,以煤電為主的火電長期以來一直是我國電力能源的絕對主力。
“但在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以煤電為主的火電排放也成為大氣污染的重要源頭。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巨大的經濟體量增長速度導致我國煤炭消耗量激增。2009年,在工業污染排放中,電力行業占總氮氧化物排放量的65%;占二氧化硫排放量的55%;占工業煙塵排放量的40%左右。”馬軍認為,在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管理體系過程中,火電行業的低碳轉型也關乎
鋼鐵、
有色、
化工、
交通等諸多行業的碳達峰碳中和,其進展關乎我國整體的“雙碳”進程。
■■ 上市公司低碳轉型“各顯神通”
作為我國煤電的裝機主力,火電上市公司需要在低碳轉型方面發揮引領示范作用。
據了解,《報告》選取了火電上市公司中火電資產裝機占比高于30%(即公司火電機組裝機占該公司總裝機的比重高于30%)的31家火電上市公司作為評價對象,其中包括華能國際、大唐發電、華電國際、國電電力、中國電力、上海電力、國投電力、華潤電力、
深圳能源、申能股份等,圍繞“十三五”低碳轉型綜合績效評價、“十四五”及更遠期低碳規劃和“十四五”年度進展綜合績效評價展開研究。
《報告》顯示,火電上市公司“十三五”低碳轉型綜合績效排行榜TOP 10中,6家為五大發電集團控股的上市公司,分別為吉電股份、上海電力、華電國際、大唐發電、中國電力和華能國際。從“十四五”期間規劃的新能源裝機容量來看,華能國際計劃新增的新能源能源裝機容量最多,華電國際其次。在更遠期規劃承諾中,中國電力和京能電力提出明確的新增新能源裝機規劃,分別是在2035年清潔能源裝機占比達75%和50%。
記者梳理發現,火電上市公司的低碳轉型路徑并不唯一,不同公司結合自身已有優勢進行差異化轉型。在評分較高的火電上市公司中,優秀企業特點各異,都有自己鮮明的“標簽”。
如在“十三五”低碳轉型綜合績效排行榜中位列第一的吉電股份,其標簽是“積極轉型”。該公司“十三五”期間已完成由火電上市公司向綜合能源供應商的轉型,從2012年開始布局省外新能源業務。截至2020年末,新能源占比63.85%;2020年新能源板塊利潤總額達到2015年的14倍,項目所在地涉及全國30個省市區。此外,吉電股份注重新能源、綜合智慧能源、氫能、儲能充換電產業,2022年投資成立上海吉電吉領新能源有限公司,積極探索“綠電離網”商業模式。
國電電力的標簽則是“聚焦火電”,充分挖掘存量火電機組改造空間和能力。在火電改造方面,近年來對現有火電機組實施鍋爐綜合升級改造、汽機通流改造、
節能升級改造、高效集中供熱等多維度技術改造,提升機組運行效率。國電電力資產分布在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大型煤電基地和外送電通道。結合不同地區的競爭優勢,分別推進“基地式、場站式、分布式”風電光伏項目布局。
■■ 火電加快轉型步伐仍有壓力
與會專家認為,火電在低碳轉型過程中,面臨著多方面挑戰。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計劃財務部計劃處處長張衛東指出,在變革和發展過程中,政策和市場機制總會有配套不完全適應的情況。“有時技術到了、意識到了,但市場機制沒到;有時市場環境有了,但技術不太滿足。雖然火電在電力中是較為悠久傳統的發電行業,但它仍面臨著種種挑戰,如‘三改聯動’、市場政策機制的鼓勵、技術的不斷提升,以及政策的完善都仍需時間。
“未來的電力系統中,火電應發揮輔助調峰的作用。”華北電力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袁家海以
四川為例,指出未來火電轉型所需要考慮的
問題。“四川可以理解為高比例新能源電力系統的先行省份,實際上水電的裝機和電量占比都在85%左右,煤電起的是輔助角色。這恰恰也是2050年、2060年煤電要承擔的主要角色。”袁家海認為,要加快市場改革,推動煤電盡快向新的角色轉變得更快更好,并為它提供必要的政策及機制的支撐。
從煤電聯營的角度,張衛東建議,從形式上可以從兩種途徑進行結合。“第一種是在技術上、產業鏈上直接融合,如蒙東伊敏電廠、陜煤的坑口電廠。從煤礦采出來的煤用皮帶直接
運輸到電廠粉碎、發電,需要發多少電就生產多少煤。第二種是以資產為紐帶進行統一的煤電聯營,這種模式的好處是可以協調煤炭生產、煤炭消費,和電力生產。比如價格管理、合同協議,都會比較便利。”
此外,近年來,轉型金融覆蓋范圍和支持對象瞄準高碳排行業,也成為了高碳排行業實現低碳轉型進程中的助推劑。馬軍指出,中國有自身的能源稟賦,在轉型方向上,要向著轉型金融的方向去努力。“在轉型金融中,煤是其中特別關鍵的一部分。當今,煤電行業面臨困難,加之轉型、保供、調峰,以及大量靈活性改造的壓力,如何保障火電行業轉型的積極性,在政策傾斜、市場激勵、金融機構的認同等維度上,都要有相應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