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機動車排放數字化管理專項研討在
北京召開,與會專家建議,加快布局機動車污染物排放的數字化管理,從機動車低
碳排放管理領域助力數字強國建設。
截至2022年底,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4.17億輛,總量居世界第一,龐大的保有量導致機動車污染排放總量穩步增長。掌握機動車排放的真實數據,減少機動車尾氣排放量,對改善空氣質量意義重大。數字化為機動車污染物排放管理提供了有效途徑。
北京建筑大學副教授姚圣卓說:“機動車污染物為主移動源污染,其已成為中國大中城市空氣污染的重要來源,加強移動源污染治理的緊迫性日益凸顯。而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正在為機動車污染物排放的監管和治理提供新路徑。”
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碳數據與碳評估研究中心專家提出,機動車排放數字化管理與城市碳排放的核算、核查和最后的評估都是緊密相關的。
與會專家表示,機動車排放數字化管理技術已經成熟,要充分發揮機動車物聯網檢測的動態大數據,賦能機動車排放管理轉型升級,機動車排放的數字化管理符合數字強國建設要求,也勢在必行。
研討會現場發布了《真車數汽車排放物聯網檢測動態數據報告》,該報告對2023年4月30至5月31日,北京市內行駛的739輛輕型汽油車尾氣排放進行了物聯網動態檢測數據采樣工作。報告顯示,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在200-300克/公里的車輛數占比76.05%,小于200克/公里的車輛數占比6.09%,大于300克/公里的車輛數占比17.86%。
據介紹,北京目前已有檢測廠,通過汽車物聯網檢測大數據平臺實現精準檢測,并對車輛排放污染量和碳排放量進行數字化分類管理。只需5分鐘,就可對機動車尾氣排放檢測完畢。車輛駛入檢測底盤測功機上后,系統通過瞬態工況主控機發出指令,車輛加載測試子系統微處理器和氣體質量分析子系統微處理器,瞬間同步響應、協同運行,模擬車輛在道路上行駛狀態下,控制車輛在同時速、同功率、同時點的條件下測試,分析每一秒采集車輛排放的碳氫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污染物等,通過射頻感應器、互聯專網與物聯網大數據管理平臺互動,對檢測過程數據(克/秒)進行實時管控,通過可視化電子大屏,分析計算出每公里排放多少克污染物。
萬精(北京)車輛數據技術研究院執行院長顏梓清說:“該平臺對車輛檢測過程數據進行監管,杜絕人為作假,保障數據真實可溯源。”
顏梓清認為,
碳交易最終是要在數字的支撐下才能實現。“我們建議將來實現機動車碳交易,低于200g/km的車可以排放,高于300g/km的車輛一定要有所代價購買碳才能出行,(只有這樣)才能降低碳排放,實現降碳
減排的目標。”
顏梓清表示,目前機動車排放管理仍未得到有效數字化,希望汽車物聯網檢測大數據平臺的應用,實現機動車排放的精準控制,帶動整個汽車產業的綠色升級,促進機動車碳排放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