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林業碳匯體系建設與碳中和

2023-6-14 09:06 來源: 天津排放權交易所 |作者: 方愷

現階段的林業碳匯體系建設存在不少制約因素。首先,林業碳匯生態產品的市場認可度較低,難以實現招商資源與項目之間的高度匹配,導致盲目開發和無序經營的情況時有發生;其次,林業碳匯生態資源形態多樣,常呈現碎片化分布格局,難以準確探明其真實本底情況;再次,林業碳匯的分散化經營難以發揮產業輻射作用,加之缺乏公眾參與的有效渠道和內生動力,使得碳匯交易對于廣大農民的增收帶動能力總體偏弱。

實踐案例:從“售賣空氣”到“森林魔方”

在國內,以全國首個生態省——浙江為例,浙江一些地區正在積極探索林業碳匯交易。

案例一:湖州市安吉縣竹林碳匯建設

安吉當地植被覆蓋率常年保持在70%以上,擁有竹林面積101.1萬畝,其中毛竹林87萬畝,曾以全國1.8%的竹產量創造了全國20%的竹業產值,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竹鄉”。近年來,安吉重點圍繞兩片“葉子”(竹林和白茶)做文章。在做實竹產業補鏈延鏈強鏈、做精竹產品深加工的同時,通過建立竹林碳匯收儲平臺,推動交易入市,將毛竹林的生態價值高效轉化為經濟價值,帶動全縣119個行政村、4.9萬戶農戶和17.15萬名林農取得長久性收益。

安吉的實踐措施包括:

第一,竹林碳匯集中收儲。安吉首創“兩山合作社”,對生態資源進行分類調查,構建了“生態資源管理應用一張圖”,精準探明全域竹林碳匯生態資源本底。通過深化林地經營權制度改革,將分散在農戶手中的竹林經營權流轉至對應村專業合作社,再由村專業合作社集中流轉至縣“兩山合作社”,統一進行竹林碳匯市場交易管理,從而推動全縣竹林經營權向集約化轉變,實現了竹林碳匯生態資源規模化經營。截至目前,安吉已組建村毛竹專業合作社119家,實現千畝以上竹林行政村全覆蓋,累計流轉竹林84萬畝。按0.39噸/畝的固碳能力測算,年碳匯量可達33萬噸。

第二,竹林碳匯經營交易。安吉依托“兩山合作社”,在全國首創了縣級竹林碳匯收儲交易平臺——“兩山”竹林碳匯收儲交易中心,構建了資源管理、資源收儲、經營服務、產品追蹤、效益增值、收益分配等6大應用場景,形成了“林地流轉—碳匯收儲—基地經營—平臺交易—收益反哺”的全流程開發體系。安吉探索開展了縣內交易和市內跨縣交易,累計有21家企業(機構)購買竹林碳匯2.5萬噸,交易額172萬元,初步建立了區域性的竹林碳匯交易市場。在此基礎上,安吉充分利用金融支持工具,引導金融機構創新推出碳匯惠企貸、碳匯收儲貸、碳匯共富貸、毛竹碳匯富余價值恢復補償保險、竹林碳匯價格指數保險等一系列綠色金融產品,對購碳企業實行金融讓利,對固碳林農實行保險托底,促進竹林碳匯供給方、消費方良性循環。

第三,碳匯收益合理分配。堅持“資源從農民手中來、效益回到農民手中去”的原則,大力推行“兩入股三收益”農民利益聯結機制,全面加快鄉村振興、促進林農共同富裕。農戶將竹林碳匯資產量化入股,從而獲取竹林流轉租金、村專業合作社股金分紅和經營竹林薪金三大收益,最終目的是“存入綠水青山,取出金山銀山”。

安吉縣的實踐經驗是,通過積極深化竹林碳匯改革,致力于打造竹林碳匯交易的全流程開發體系,形成了“林地流轉—碳匯收儲—基地經營—平臺交易—收益反哺”的良性閉環,實現竹林碳匯“可度量、可抵押、可交易、可變現”,探索走出了一條綠色低碳共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我以為,結合相關經驗,可以考慮在全國范圍內選取竹林碳匯生態資源稟賦較優地區開展碳中和先行示范,強化竹林碳匯交易頂層設計,既要做大碳匯生態資源本底,更要暢通碳匯交易市場,促進碳匯收益共享,進而形成良性持久的竹林碳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案例二:衢州市龍游縣林業碳匯建設

龍游縣擁有90萬畝林地,其中竹林面積超過40萬畝,超過縣域國土面積的1/4。近年來,龍游以全省林業“百千萬”工程和全國綠化試點示范項目為抓手,通過碳匯造林、森林撫育、林相改造、護林防火等森林經營措施,新增國土綠化及林相改造面積約1.4萬畝。在此基礎上,龍游推出“森林魔方”推進共同富裕的硬核舉措。

龍游縣的實踐經驗包括:

第一,構建碳匯監測機制。著力加強森林生態系統和竹林生態系統碳匯能力監測機制建設,開展了植被碳儲量現狀分析和潛力預測分析。通過與高校合作組建碳匯科技創新團隊,綜合考慮地域分布、林種類型和海拔等因素,在下轄15個鄉(鎮、街道)中選取80個土壤采樣點,完成全域土壤碳儲量的本底調查,進一步構建碳匯變化預測模型,有效開展碳匯開發潛力評估。

第二,建設數字化碳賬戶。龍游陸續推出配套文件支持碳賬戶建設,通過推進“點碳成金”數字化技術應用,建立林業碳匯生態資源數據庫。借助大數據分析手段,動態更新全域高精度林業碳匯數據,實現林業碳賬戶的智慧化管理。目前,龍游已建成林業碳賬戶265個,2500余人通過植樹獲取個人林業碳積分,年固碳量達58噸。

第三,打造碳匯場景集成平臺。龍游聚焦林業促進共同富裕的難點問題,圍繞資源管理、資源變現、資源招商、林業幫扶、全民共富和生態保障6大目標,建設集數字化改革、生態碳產品價值實現、林業促共富于一體的“四庫”(水庫、錢庫、糧庫、碳庫)森林魔方平臺體系,加快碳匯監測、碳匯收儲、碳匯交易、林碳金融、碳收益等智慧林業應用場景創新,打造林業立體感知、管理協同高效、生態價值凸顯、服務內外一體的數字治理新模式。

龍游的實踐經驗是,以數字化改革為牽引,技術賦能林業碳匯監測和碳賬戶建設,著力破除碳匯生態資源數據粗、核算難的困境。通過以上實踐,我以為,未來需要充分發揮衛星遙感、大數據分析、云計算、區塊鏈等新興信息技術在碳匯生態資源監測、核算、交易和補償等環節的作用,加快構建全口徑、高精度、動態性的林業碳匯數智平臺,大力推動碳匯信息數字化和產學研一體化,最終為碳中和先行示范區建設提供有力技術支撐。

再看國際上,一些發達國家較早開展了林業碳匯交易并形成了一定規模,其中一些經驗可以為我國碳中和先行示范區建設提供參考。

例如,美國森林面積11.4億畝,其中家庭擁有的森林面積量約占38%,年均碳匯量達1.2億噸,可抵消美國每年2.4%的碳排放量。2021年,美國聯邦政府通過《發展中的氣候解決法案》,明確較小規模的農場主和家庭林主可以參與碳市場,并制定了一系列農林業碳匯建設項目發展行動方案。該法案的適用對象為擁有20~1000英畝(約121~6070畝)林地規模的家庭林主,旨在充分挖掘碎片化森林資源的增匯潛力及其經濟價值。

其森林碳匯建設的做法包括:第一,鼓勵家庭林主參與。美國森林基金會建立了一套家庭森林碳計劃,通過與家庭林主簽訂20年的森林管理合同,為其制訂長期森林管理計劃,家庭林主可獲得每畝28~58美元的一次性收入。目前,已注冊的家庭森林碳匯建設項目規模超21萬畝,年碳匯量達90萬噸,覆蓋美國約2000個農村地區。第二,培育中介機構參與。目前,美國森林碳匯交易已初步形成專業化的中介服務體系。根據項目開發和交易流程,中介服務機構可分為開發機構、注冊中心和標準評估機構,以及第三方驗證機構。這些機構獨立從事業務活動,同時依法接受行業協會和相關部門的業務監管,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森林碳匯項目信息的透明度和可信度。此外,美國農業部建立了第三方核查核證計劃,中介服務機構可與家庭林主合作開展森林碳匯項目。第三,引導市場主體參與。美國目前已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森林碳匯交易市場,通過碳市場對重點排放企業實施強制分配排放指標政策,促使其產生碳匯購買需求。參與碳交易的主體大多為大型企業或化石燃料供應商,當這些企業的排放配額不足時,必須從其他超額完成減排目標的企業購買配額,或者購買森林碳匯等項目以抵消其超標排放,后者構成了美國自愿減排市場中的碳信用機制。

美國鼓勵家庭林主、中介機構、企業等主體參與碳匯交易,有助于克服森林碳匯交易動力不足、規模不大等問題,提高市場和公眾參與的積極性。未來我們應考慮的是,政府著重負責林業碳匯生態資源整合,企業發揮經營優勢推動碳匯交易產業化發展,林戶以多種形式參與利益分配,第三方機構圍繞核算、認證、經營、交易等環節開展工作,最終實現政府、企業、社會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治理模式,提升碳匯交易機制的內生動力。

林業碳匯體系建設的三個重點環節

總結起來,林業碳匯體系建設的一般化推進路徑,應包括以下重點環節:

環節一,構建數字化林業碳匯監測機制,明確本底潛力。

首先,提升林業碳匯資源信息數字化。在系統摸排林業碳匯生態資源本底的過程中,應打破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和發展改革等部門間的數據壁壘,借助衛星遙感、網格化監測、大數據分析、云計算、數字孿生、區塊鏈等信息技術,加快建立林業碳匯生態資源智慧云平臺。通過匯總、更新和分析各類林業碳匯生態資源的分布特征、質量等級、功能特色等數據,為林業碳匯交易奠定數據基礎。

其次,推進林業碳匯價值核算規范化。應在參考全國碳市場動態碳價的基礎上,建立統一的林業碳匯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標準體系,明確針對不同生態資源類型的價值核算原則、流程、方法和技術。借助數字化技術,構建系統集成、智慧精準的林業碳匯生態產品價值數據庫和可視化平臺,推進核算成果在碳匯收儲、經營和交易等多領域、多場景的應用。

再次,實現林業碳匯流轉收儲便捷化。應基于“三權分置”改革,探索推行林木權和碳匯權分離。在完善森林等不動產登記的基礎上,建立面向碳中和先行示范區建設的林業碳匯生態資源權屬登記體系。簡化確權登記流程,明確資源使用的權、責、利,避免產生林權糾紛,為林業碳匯生態資源產權流轉和集中收儲掃除障礙。此外,應靈活采取租賃、入股、托管、贖買等形式集中收儲林業碳匯生態資源。

環節二,開發全流程林業碳匯交易體系,實現保值增值。

首先,推進林業碳匯項目合理布局。應以“最佳適配、最優轉化”為原則,綜合考慮資源稟賦和發展實際,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林業碳匯項目。例如,浙江、江西湖南安徽福建等省份均有豐富的竹林資源。竹子的固碳能力強,每公頃是杉木的1.46倍;且生長周期短,4—6年便可利用,而一般樹種生長周期多在20年以上。以竹林作為碳匯載體,相比其他林種見效更快、更顯著,因此可以在適宜地區通過做大竹林碳匯“增量”方式,更好助力碳中和先行示范區建設。

其次,提升林業碳匯項目市場認可度。應通過引進有資質、有技術、有資金實力的優質企業進行林業碳匯項目的專業化開發經營,提高項目管理的科學化水平。通過整合招商力量,將碎片化的資源打包為項目庫,針對不同類型林業碳匯項目“量身打造”招商運營方案,實現項目精準落地。此外,應積極開發與國際接軌的林業碳匯經營項目方法學,提升國際知名度和認可度,進一步擴大林業碳匯交易的區域范圍。

再次,推進林業碳匯產業規模化運作。應吸引具有產業集群效應的經營主體,以鏈式幫扶機制提高規模經濟效益,助力鄉村振興和農民增收。通過提供專業化技能培訓和公益科普等舉措,使小農散戶也能切實享受到林業碳匯經營和交易帶來的價值紅利,從而增強公眾參與熱情。應以林業碳匯交易撬動鄉村就業和外來投資,使曾經由于城市化和工業化而流失的人力、物力資本重新聚集到農村,以林業碳匯產業規模化運作助力碳中和村鎮建設。

環節三,引導多元化主體參與交易,激發需求潛能。

首先,刺激企業購匯需求。應盡快重啟ccer,提高林業碳匯項目占比,主動對接有碳抵消需求的企業,實現林業碳匯交易與碳排放權交易良性聯動,既能滿足控排企業的減排需求,又能推動林業碳匯等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隨著CCER的重啟,應進一步提高其在全國碳市場中的抵消比例上限,調整相應準入規定,以滿足企業的購匯需求。

其次,引導公眾參與交易。為進一步調動公眾參與減排增匯實踐的積極性,應積極打造碳普惠機制,試點將公眾購買林業碳匯作為一種碳信用納入個人信用體系,在后續銀行放貸等環節給予便利。此外,在歐盟通過碳邊界調整機制法案之際,應大力引導林業碳匯項目經營企業開展特色產品碳足跡核算和碳標簽認證,形成林業碳匯項目的低碳屬性與比較優勢,提升國際競爭力。

再次,強化政府市場監管。除企業和公眾參與外,林業碳匯體系建設離不開政府這一重要主體。政府要加強頂層設計,統籌林業碳匯與碳市場、可再生能源、負排放技術等機制發展,強化事前、事中和事后全過程管理。借助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東風,加快推進跨區域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建設,在更大范圍內實現林業碳匯生態資源要素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形成碳中和先行示范區的制度溢出效應。此外,林業碳匯戰略儲備可以作為地方政府調控的政策工具,在市場低迷時購入,在市場供應不足時投放,從而降低碳市場供需不穩定帶來的沖擊與風險。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