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建設中的林清軒松江
碳中和科研智造基地,詮釋了何為“費盡心思”——用分布式光伏、風電替代絕大部分傳統發電,減少
碳排放;依托數字化能效平臺,算出生產中最佳減碳方案;對于實在杜絕不了的碳排放,則在各地種5000萬棵山茶花樹,以吸碳來抵消。
首屆上海國際碳中和博覽會正進行,在由市能效中心、市
節能協會、上海綠色低碳產業聯盟共同舉辦的“綠色低碳產業發展
論壇”上,市經信委副主任張宏韜介紹,“十四五”以來,上海規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13.8%。論壇上涌現出大批“數字賦綠”探索實踐,讓制造業添信心:雙碳目標如期實現大有希望。
當下,步步靠近的“
碳足跡”,正成為國際貿易新的技術壁壘。2024年7月起,只有已建立碳足跡聲明的可充電工業和電動汽車電池才能進入歐盟
市場。我國也在積極推進碳足跡
認證,然而碳核查非常專業復雜,企業很犯愁。論壇上,上海易碳數科分享了一款“積木lca云”國產工業軟件,用戶計算碳足跡就像搭積木般簡單,且該軟件已被納入歐盟推薦目錄清單。這意味著,所有經該軟件計算碳排放的產品,無需由海外
第三方機構復檢。由此,中國企業搶抓了綠色貿易的國際規則制定權。
相比碳足跡核算,綜合能源管理同樣“燒腦”。以重度依賴能源管理的園區為例,未來園區內,分布式風電、分布式光伏、充電樁、換電站、儲能設施及傳統
電力設施可能同時存在。要將這些高度碎片化、彼此間“語言不通”的設備,統一接入一個工業互聯網平臺,并實現發電側、用電側、電網側協同,既能應對風電光伏發電的間歇性波動,又能做好儲能預測、實現受控負荷,這絕非易事。但數字化、ai算法是解決之道。遠景智能零碳業務發展總經理邢戈介紹,遠景的工業互聯網平臺enos,已接入全球范圍內560吉瓦(gw)的新能源資產,相當于20個上海的平均用電負荷。基于enos,遠景的零碳產業園模式加速在國內外復制,如幫助耐克中國打造首個風光一體化零碳智慧物流園區,助力勃林格殷格翰、法國圣戈班打造亞洲碳中和先行工廠等。
西門子也在競逐綠色低碳賽道,與德國檢測機構dekra德凱在上海國際碳博會上簽署合作,雙方將在智慧能
碳管理、能源審計、碳核查認證等領域深入攜手,打造建筑、園區、工業等領域的數字化和零碳標桿項目。據介紹,在西門子“端到端”的數字化技術賦能下,園區整體碳排放可降低25%。
今年初電改新政實施,進一步拉大電力峰谷價差,儲能的經濟性凸顯,故今年也被稱作用戶側儲能爆發元年。總部位于上海的緯景儲能,是以鋅基液流電池為核心的高科技儲能電池智造企業,已在粵、蘇、魯、贛等地建有多個吉瓦級產能生產基地,此次碳博會上還被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授予80億元綜合金融支持。
據悉,今年以來,用戶側儲能在
水泥、醫藥、汽車等行業的需求呈爆發式增長。但與此同時,上海優也信息科技董事長傅源感慨,中國煉了世界56%的鋼,焦炭產量占全球近70%,對于高能耗、高排放的流程工業而言,“節能才是最大降碳途徑”。優也利用數字孿生技術,對流程工業中各種高并發數據進行實時動態計算建模,超復雜龐大體系中仿佛有了“高德導航”,“即便在我國最好的水電廠、卷煙廠,我們也能實現近7%的能耗節省。”傅源說。
綠色低碳是上海四大新賽道之一。根據規劃,到2025年,上海綠色低碳產業規模將突破5000億元。普華永道中國esg可持續發展市場主管合伙人倪清告訴記者,他欣喜看到,上海制造業綠色低碳之路并非單個企業自彈自唱,而是鏈主企業帶動示范,吸引上下游共同節能降碳。“如寶武集團、延鋒汽車等,都已有四五年的探索實踐,都已主動建設開放生態,吸引鏈上數萬家甚至數十萬家上下游實現價值鏈協同。上海一些企業在局部領域的綠色低碳轉型尤為前沿,甚至能與國際頭部企業同臺競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