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6月4日《南方都市報》報道,全球氣候急劇變化,減少二氧化
碳排放是人類未來的共同目標。近日,記者采訪了三位舉辦“零碳婚禮”的人,他們都在環保領域工作,幾乎是自然而然想到要舉辦一場環保的婚禮。他們通過采用電子請柬等方式減少碳排放;無法避免的碳排放,就通過
第三方機構購買碳
減排量抵消掉。
在“碳達峰”“
碳中和”成為時髦詞匯的當下,普通人的生活如何與減碳發生關聯?盡量減少婚禮的碳排放,計算整個婚禮產生的碳排放量,通過第三方機構購買
碳減排量,如此清新、特別的“零碳婚禮”,見證了少數人“先人一步”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
“零碳婚禮”并非完全不產生碳排放量,而是要盡可能地減少碳排放量。參加婚禮的賓客乘坐公共
交通工具會產生碳排放量,餐飲消費會產生碳排放量,婚禮裝扮與場景布置會產生碳排放量,酒店住宿也會產生碳排放量……拒絕非必需的符號消費,千方百計地減少碳排放,“零碳婚禮”倡導的是一種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是對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一種踐行。
“零碳婚禮”能夠夢想照進現實,還得益于國內正在完善的
碳交易市場——企業被分配一定數量的碳排放指標,如果排放量低于指標,可以賣出多余的指標;如果超過指標,需要購買額外的指標。“排放越多收益越少,排放越少收益越多”的指揮棒,會引導和激勵企業參與減碳。在沒有外部壓力的背景下,“零碳婚禮”參與人心甘情愿地花真金白銀向第三方機構購買碳減排量,彰顯了環保先行者與眾不同的“意義之網”。
在傳統觀念中,婚禮具有很強的儀式感和象征性,許多人在婚禮上往往不吝投入。相比之下,選擇舉辦“零碳婚禮”更多的是源于篤定的文化認同和價值追求——從我做起,從身邊的事做起,每個人都可以是環保的參與者,都可以將環保當成一種生活方式,時時處處環保低碳。
隨著社會進步,近年來,低碳環保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這也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過程。建立環保低碳的生活方式不能僅靠少數人“孤軍奮戰”,而是需要社會方方面面、諸多群體的有機銜接、良性互動和共同努力。
“零碳婚禮”或許尚屬罕見,但踐行環保低碳理念完全可以融入普通人買菜、出行等生活細節之中——環保低碳不是少數人的全力以赴,而是多數人的力所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