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巒疊嶂,一管即通;江河阻隔,一貫穿過。從
河北省永清縣出發,天然氣旅經
山東、
江蘇,最終接入長三角的千家萬戶。
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工程南段是我國東部地區天然氣大動脈,在維護能源安全的同時,將“大資源”引向“大
市場”。順著天然氣管道自北向南,記者探尋著高質量發展的雄厚底氣,以及生態環境部服務保障重大項目落地的生動故事。
每年近40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通過里程超過11.6萬千米的主干管道,送往全國各地、四面八方,而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便是其中之一。
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工程起點位于中俄邊境的
黑龍江省黑河市,終點是上海,全長5000余公里,分為北、中、南三段分期建設。其中,北段(黑龍江黑河—
吉林長嶺)、中段(吉林長嶺—河北永清)已分別于2019年、2020年底投產通氣。
在國家管網集團安全環保部總經理閆寶東看來,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工程是特殊的。特殊之處在于它是我國首條采用1422毫米超大口徑、12兆帕高壓力等級的長輸天然氣管道。管道設計輸量380億立方米/年,也是目前世界上單管輸量最大的長輸天然氣管道。
同時,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工程也是綠色的。“到2025年全線貫通時,這項工程每年可向東北三省、京津冀、長三角等地區穩定供應天然氣380億立方米,減少二氧化
碳排放量1.64億噸、二氧化硫排放量182萬噸。”閆寶東說。
然而,這樣一條“綠色”管道的真正貫通并不容易。目前仍在建設的南段工程,起自河北永清聯絡壓氣站,自北向南途經河北、山東、江蘇、上海,終點為西氣東輸一線白鶴末站,管道全長1509公里。
“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工程南段所經4個省份經濟發達、環境復雜、人口稠密、水網密布,對施工技術、安全環保要求高。”生態環境部環評司的卞華鋒告訴記者,為積極推進重大輸氣管道落地,生態環境部建立了環評審批“三本臺賬”和綠色通道機制,將項目納入臺賬,提前介入指導環評文件編制。對符合生態環保要求的項目開辟綠色通道,即報、即受理、即轉評估,在嚴守生態環保底線的基礎上加快審批。
南段工程共穿越自然保護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等各類環境敏感區30處,涉及河北省、山東省、江蘇省生態保護紅線34處,管道兩側100米范圍內涉及村莊108處近3996戶。“環評文件編制過程中,生態環境部環評司組織管道設計單位、環評單位及建設單位多次召開專題會,從管道路由、敷設方式和施工方案等方面進行深入論證,優
化工程方案。”卞華鋒說。
搭橋入地,盡可能減少對環境的擾動
“天然氣管道建設是線性工程,管道建設過程中會遇到山地、平原、水網等各種環境,穿越方式的選擇直接影響周邊生態環境。”黃河邊,國家管網集團建設項目管理分公司中俄東線冀魯工程項目部副經理王立輝向記者介紹。
2020年7月,生態環境部對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工程(永清—上海)環境影響報告書作出批復,其中明確指出要進一步優化管線路由和敷設方式,優先避繞各類生態環境敏感區,確實無法避繞的,盡量采取無害化方式穿越。
黃河流域地質條件復雜,生態環境脆弱。管道從北向南延伸,必須穿越黃河。但如何在管道安全穿越的同時,盡可能減少對自然環境的擾動,成為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工程南段建設的重要課題。
山東省德州市齊河縣的黃河灘上,微風吹面。兩三百米寬的河面,一邊是德州市,一邊是濟南市。“我們提前進行摸排,綜合考慮管道沿途的地形地貌、生態環境乃至
交通條件等因素,經黃委會批準最終確定在這里采用水平定向鉆穿越黃河。”項目設計單位中國石油天然氣管道工程有限公司的鄧喬予告訴記者。
水平定向鉆,是一種廣泛應用于供水、
電力、天然氣等柔性管線鋪設施工的施工技術。“我們先在入土點利用小口徑導向鉆完成河流穿越,再用大口徑的擴孔器和管道沿原線回拖,最終實現管道穿越。”王立輝介紹,定向鉆的施工方式是經過多次討論、反復權衡之后定下的,主要考慮到對黃河周邊生態環境的保護。
定向鉆在施工過程中所需要的施工場所面積較小,可以極大降低工程項目對周邊植被的影響。而定向鉆的入土點設置距離河道較遠,能夠最大程度保護穿越區域水源涵養、防風固沙等生態功能。
2021年4月,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定向鉆穿越黃河”正式開工。2022年4月,工程正式完工。
“施工過程中,我們采用環保泥漿實現全過程循環利用,盡量控制廢棄泥漿產生量。同時安排現場人員對線路進行巡查,巡視是否出現跑漿、冒漿現象。”王立輝說,千般努力都是為了不讓一滴泥漿進入黃河。
穿越黃河,只是無害化方式穿越的一個縮影。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工程南段建設中,或優化管線路由,或調整施工方式,施工對于自然環境的擾動被盡可能降到最低。
在江蘇省東臺市,為減少建設對泰東河西溪水源地造成的影響,項目將管線改線;在山東濟寧市泗水縣,149.9米的斜拉索跨越大橋在洙河水面上空巍然聳立,天然氣管道騰空而起跨越而過,減少了對當地自然環境的擾動;在江蘇省昆山市,項目將混凝土管頂入河床之下,再將天然氣管道敷設其中,以頂管的施工方式穿越婁江……
從設計到監測,全方位守護動物的家
去年12月3日,中俄東線長江盾構穿越隧道順利貫通。“這項工程,是目前世界油氣領域內單向盾構掘進距離最長的盾構隧道。”談及長江盾構,國家管網集團建設項目管理分公司中俄東線江蘇工程項目部副經理王大偉尤為自豪。
事實上,除去盾構掘進距離,“萬里長江第一長隧”的另一大特色便是對于水產種質資源的保護。長江盾構穿越點所處的長江入海口是江海洄游魚類的重要通道,也是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當地位于長江刀鱭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水域環境流態復雜,營養鹽類豐富,是刀鱭、中華鱘等重要品種索餌、洄游的理想場所。”王大偉介紹說。
如何在長江穿越過程中保護好刀鱭、中華鱘的家,生態環境部對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工程(永清—上海)環境影響報告書的批復中指出,長江刀鱭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管段施工應盡量避開主要保護魚類的繁殖期和洄游期。“我們意識到,降低施工帶來的環境擾動并減少環境污染固然重要,但針對性地采取措施才能保證魚兒歡游。”國家管網集團建設項目管理分公司中俄東線江蘇工程項目部經理白泉說。
設計是工程的先導,每一施工環節、每一技術領域都要提前設計好。于是在工程前期,環境影響、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影響等專項評價提出的種種措施,都被項目設計人員明確在每一個設計方案、每一個技術文件,甚至每一張設計圖紙中。
設計的周全帶來的是明顯的效果。“刀鱭的洄游路線自下而上,其中3月至5月為漁汛高峰。項目采用盾構方式穿越長江,且減少夜間施工,在避開洄游高峰期施工的情況下,施工對其影響很小。”來自項目環境監理單位的
北京中油建設項目勞動安全衛生預評價有限公司趙鑫宇說。
王大偉同樣印象深刻的,還有去年在常熟開展的一場熱鬧異常的增殖放流活動,260尾全人工繁殖中華鱘、38000尾胭脂魚被現場放流。這是長江盾構項目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聯合開展的增殖放流活動,大量生長性狀優良、活動力強、體質健壯的魚類個體進入大自然,促進了生物種群的恢復與擴大。
與刀鱭、中華鱘的“待遇”一樣,在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縣黃嘴白鷺同樣受到悉心保護。廢黃河穿越現場,定向鉆穿越江蘇漣水漣漪湖黃嘴白鷺省級自然保護區500多米,而這本是“進度緊急”的工程施工,在4—8月卻停了下來。
漣水段建設單位
四川油建施工技術部部長陳小剛告訴記者,4—8月是黃嘴白鷺在當地的遷徙和繁殖期,項目現場嚴格執行環評批復要求進行避讓。此外,施工單位在進場前對現場施工人員進行野生動、植物保護培訓,明確保護動植物種類、保護要求以及捕殺處罰等要求,避免出現施工人員捕殺保護動物的事件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