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第47個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博物館日主題為“博物館、可持續性與美好生活”。
其實,早在2019年國際博物館協會京都大會上,博物館界已經達成一致:所有的博物館都能在創造和構建可持續未來中發揮作用,可以通過教育項目、陳列展覽、社區活動和研究來實現這一目標。
因為,博物館看似是一個與世隔離的封閉空間,但事實上,它與氣候、環保等可持續性
問題密切相關。
英國藝術委員會統計了2019-2020年英國的圖書館、舞蹈、文學、戲劇機構與博物館等不同類型文化機構的
碳足跡(如下圖),其中博物館占文化領域總碳足跡的24%,單項排名第一。這一數據展示了博物館對于“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性,也向博物館提出更急迫的警示。
在中國,21世紀以來,幾乎每天都有一座新博物館誕生,我國現有的6565家各類博物館中,超過75%是近20年建立的,從年度觀眾量來看,2019年超過12億人次。
所以,無論是從博物館數量上,還是從參觀博物館的人數上來說,博物館的可持續發展成為未來的重點。
比如,故宮博物院在近些年實施零廢棄項目,在2020-2021年行動中,故宮博物院每年的總碳
減排量相當于7719棵樹一年吸收的
碳匯量。
像西班牙古根漢姆博物館,在2018年改用LED照明后,每年減少400噸溫室氣體排放。
現在,能源轉型已經不僅僅是高耗能企業的重要目標,也成為了博物館的的優先事項之一。
1
一座博物館,作為要滿足收藏、保護、展覽、活動等基礎功能的公共文化活動場所,也面臨著
節能降碳的挑戰。
一般來說,博物館的碳排放主要來自于這些方面。
1/ 能源消耗:博物館通常需要大量的
電力來維持正常運營,包括展示燈光、空調、加熱和通風系統等。這些設施的能源消耗是博物館碳足跡的重要組成部分。
2/ 展覽和收藏品保護:博物館的展覽和收藏品保護需要一定的環境控制,例如控制溫度、濕度和光照等。這些環境控制設備的運行同樣會消耗大量能源,從而增加碳排放。
以中國國家博物館為例,面積近20萬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單體博物館建筑,而重要展覽一般要求溫度控制在20℃±2℃的范圍,大廳和公共空間的溫度只能是26℃以下,在夏季西曬的時間段,能耗很高。
3/ 建筑和基礎設施:博物館的建筑和基礎設施本身也會產生碳排放。建筑材料的生產和
運輸、施工過程中使用的能源以及建筑物的保養和維修都會對碳足跡產生影響。
4/ 供應鏈:博物館需要從各地采購展品、文物和其他物資。這涉及到運輸和包裝過程,其中運輸所使用的燃料和包裝材料的生產都會導致碳排放。
5/ 游客
交通:大量的游客造訪博物館,他們前往博物館的交通方式也會對碳足跡產生影響。如果游客使用高碳排放的交通工具,如私家車或飛機,那么博物館的碳足跡將隨之增加。
2
博物館減碳的核心是什么?
在博物館減碳中,可以采取許多措施,某些措施與其他領域的減碳方法相同。例如,博物館只需改用可再生能源供應商,就可以在一夜之間減少高達30%的內部排放。
但是,在博物館,有一樣跟其他領域完全不相同,就是博物館之間藝術品的借/還。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碳足跡。
在這個環節,不僅僅是物品的流通,還有人的交通。傳統上,藝術品由快遞員陪同以監督整個過程。
現在,在新冠疫情之后,泰特美術館實施了一個虛擬快遞系統,通過數字通信組織了整個拆卸、旅行和后續安裝過程,大大減少了這個過程的交通碳排放。還有法國的博物館,已禁止其員工在歐洲進行6小時以下的任何商務旅行。
另外,泰特美術館還宣稱“通過合同要求當前和未來的供應商滿足泰特的環境標準”。
由于博物館行業相對較小,供應公司通常與整個行業的多個組織合作,因此可持續發展正在成為更廣泛行業的期望,供應商如果未能做到這一點越來越有可能迫使博物館到別處尋找服務。
這不僅表明博物館愿意改革傳統的工作方式,也表示可持續減碳的積極思想在機構之間的傳播。
在了解博物館內部可持續的重要性后,另一個的問題是:博物館應在多大程度上對游客旅行產生的排放負責?
以泰特美術館為例,由于泰特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現代藝術博物館之一,擁有數百萬觀眾。因此,據統計,70%以上的碳排放來自游客出行。
但是這一點目前在業界還存在很大的爭議,因為很難量化博物館是否需要負責游客到博物館參觀的交通碳排放。
打個比方,如果游客從國外前往倫敦,并在旅途中參觀了博物館,難道博物館必須對他們旅行相關的排放承擔全部責任嗎?
所以,博物館目前減碳的核心還是通過改善能源效率、使用可再生能源、優化供應鏈管理和提高公眾參與度等措施來降低碳排放。
這需要博物館在內部運營和外部參與方面采取積極行動,為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