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中國各地正試點或申報碳排放交易市場,但總體狀況還不活躍,特別是要走出遍地開花、標準不一的尷尬格局,關鍵在于頂層設計。
2005年,也就是《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第一年,他預料到未來國際碳市場發展機會,當即成立太銘
碳管理投資咨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太銘碳管理”),業務瞄準國際市場上基于
CDM項目的CER交易(
碳信用,又稱核證
減排量)。
但9年后的今天,作為太銘碳管理的創始人及CEO,孔晴熙已將國內碳市場列為公司業務的主“戰場”,不僅在湖北碳
排放權交易中心購入了5萬噸的碳排放配額,而且正計劃進入重慶碳市場。
太銘碳管理的業務調整,恰好是中國企業參與碳市場的一個縮影。本刊記者在調研中獲悉,東江環保、龍源
電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武漢
鋼鐵(集團)公司等諸多企業的
碳交易都從國際市場開始投入到國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