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騰訊啟動“碳尋計劃”,CCUS領域再添入局者。
3月23日,騰訊聯合多方伙伴發起了一項特別行動——“碳尋計劃”,該計劃旨在推動碳捕集、利用與封存(以下“簡稱CCUS”)相關技術的孵化、落地及規模化應用,這也為騰訊踐行“科技向善”的使命愿景和推動
碳中和科技創新增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是中國CCUS領域首個由科技企業發起的大規模資助計劃,資金規模為億元人民幣級別。
CCUS技術,指的是對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進行捕集、提純,并采取多種措施加以儲存,繼而投入到新的生產過程加以循環利用,避免二氧化碳直接排放到大氣中的一種技術。通俗來說,就是它可以把二氧化碳“打包”并變廢為寶。
目前,世界上的CCUS項目多用于石油開采、燃煤電廠和工業生產等領域。美國、加拿大、歐洲等國家或地區的CCUS技術較為領先。我國也高度重視CCUS技術發展,一些國有企業特別是化石類能源公司,正穩步推進該技術的研發與應用。
據國際能源署(IEA)預測,在未來50年內,通過使用 CCUS 技術改造現有的發電廠和工廠,可
減排6000億噸二氧化碳,相當于目前二氧化碳年排放量的17倍。CCUS技術的大規模應用不僅可以大幅度降低能源系統的
碳排放,還能幫助難減排行業實現深度脫碳。
不過,在“雙碳”賽道上,CCUS是一個特別的存在。與清潔能源、新造車產業等一眾“資本寵兒”不同,CCUS距離日常應用場景更遠,商業化、產業化瓶頸更高。國內CCUS項目主要采用垂直一體化的商業運行模式,即主要由單一企業投資運營,以國企為主,私企投資相對較少。
從國外的資本布局來看,早在2021年,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就宣布將捐贈1億美元獎勵最佳碳捕集技術,隨后原世界首富、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通過自己的公司Breakthrough Energy Ventures投資了多個CCUS項目,旨在推動可持續能源技術的發展。除此之外,Alphabet、 Meta、Stripe、Shopify 和麥肯錫等企業也聯手發起了一個投資項目,計劃在未來十年投資 9.25 億美元用于CCUS技術。
騰訊的入場,除了環境責任,也是從商業角度出發為未來CCUS的天量
市場作布局。
互聯網大廠的“心思”
靠近北極圈,冰島西南部的亨吉德火山上,冷卻的熔巖形成了豐厚的玄武巖層,科研人員將二氧化碳溶解在水里,注入多孔的玄武巖中,兩年后95%的二氧化碳變成了碳酸鹽礦物,不再排放到大氣中。該項目由冰島科技公司Carbfix主導,2011年啟動中試,目前已經邁入商業化示范階段,每噸二氧化碳封存成本低至25美元。
2022年,騰訊與Carbfix合作建設亞洲首個二氧化碳礦化封存示范項目,目前已經完成了前期調研、項目選址等工作。團隊希望通過試點項目,進一步掌握玄武巖封存的地質規律、原理機制和成果數據,為我國
碳減排提供更多科學工具。
而騰訊聯合產業企業、投資機構等共同發起的“碳尋計劃”首期將聚焦CCUS技術群,目標是推動下一代前沿低碳技術在2030年走向規模化應用。
騰訊表示將投入億元級資金支持,開放三大創新通道,公開征集創新技術的項目方案。三大通道分別是前沿技術在實驗室外的首個工業場景示范項目,孵化具有正向經濟性潛能的技術型初創企業,以及基礎能力和數據及標準的建設。“碳尋計劃”方案顯示,首輪將篩選最有潛力的20~30個技術,獎金為50萬元/團隊。
“我們要做的,第一是試點支持,幫助更多的技術從實驗室走出來,進入到產業界進行示范應用;第二是將可行的技術規模化、產業化,把好的技術變成一家好的公司;第三是為技術發展創造好的市場環境,這涉及標準建設和基礎設施。”許浩說。
CCUS作為碳減排的有效措施,一直以來備受關注,但并不成熟的技術,以及動輒上億元級別的投資門檻,讓眾多投資者持觀望態度。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全球大型CCUS運行項目數量達到近200個,但大規模商業化示范項目較少。全球處于建設或運行階段的大規模 CCUS 項目共有 31 個,分布在美國(13個)、中國(5個)、加拿大(4個)、歐洲(4個)、中東(3個)、澳大利亞(1個)和巴西(1個)。
經過20年摸索,我國CCUS發展取得了不小進步,但相比碳中和領域的其他技術,如光伏發電、風電和儲能技術等,CCUS的技術進步和市場化步伐仍顯緩慢。
“‘雙碳’目標提出后,CCUS技術的重要性更加凸顯,考慮到中國實際情況,很多研究表明,如果沒有CCUS技術,中國碳減排利用的邊界成本會高到無法接受的程度。”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認為,CCUS存在三方面制約因素:一是在
政策端,政策支持和制度供給并不充足;二是市場端成本比較高,國內還沒有形成較為有效的跨部門、跨行業協作模式,以及經濟可行的商業化模式;三是技術端的瓶頸仍然存在。
“當前CCUS項目以行政命令驅動居多,市場驅動力不足,我國已建成的CCUS項目中,約35%處于暫停運行或間歇運行狀態。此外,CCUS發展缺乏有效的商業模式,封存量比捕集量低,示范項目普遍存在二氧化碳無處消納的現象。并且二氧化碳的排放源和捕集地往往分屬不同企業和行政區劃,CCUS項目跨企業跨行業協作困難,權、責、利劃分待明確。”科技部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主任黃晶也指出。他認為,CCUS產業未來需要強化研發、降低成本、刺激需求,促進技術、市場、政策三大要素深度融合,實現商業化規模化應用。
藍海待開發
相比于歐美,中國碳達峰與碳中和之間的時間更短,產業結構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度更強,產業鏈中高能耗的工業制造企業更多,CCUS的發展對于低碳轉型而言,更緊迫、更不可或缺。這也是騰訊發起“碳尋計劃”的主要原因之一。
隨著各地碳達峰實施方案的出臺,對于CCUS等創新技術的部署持續加碼,多種降碳措施將齊頭并進。業內人士表示,隨著技術的發展、規模效益的凸顯,我國CCUS產業化、商業化有望加速。
據有關機構統計,2022年全國二氧化碳捕集能力達到300萬噸,二氧化碳累計注入量約780萬噸,累計投運CCUS示范項目達到近40個,超過30個示范項目正在規劃和建設中,覆蓋
電力、
鋼鐵、
化工、
水泥、油氣等多個行業,CCUS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中商產業研究院報告也指出,隨著成本降低、技術進步、政策激勵,CCUS技術在2025年產值規模超過200億元/年,到2050年超過3300億元/年,按保守情形估計2025~2050年平均年增長率為11.87%。
考慮到資源稟賦和產業結構特點,CCUS對于我國實現2060年“碳中和”目標更具有戰略重要性。2022年8月,科技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2022—2030年)》,提出以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技術為重點,開展CCUS與工業過程的全流程深度耦合技術研發及示范;加大CCUS與清潔能源融合的工程技術研發,開展礦化封存、陸上和海洋地質封存技術研究。其中,重點強調了CCUS技術。
據了解,2022年6月,中海油、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殼牌(中國)有限公司和埃克森美孚(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宣布,擬共同建設中國首個海上規模化CCUS集群項目,儲存規模最高可達1000萬噸/年。8月,中
石化齊魯石化—勝利油田CCUS項目正式投產運行,這是中國首個百萬噸級CCUS項目。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CCUS是實現碳排放變廢為寶、效益與環保并重的一項綠色開發技術,包括CCS在內也是一項兜底技術,在碳達峰碳中和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根據國際市場研究機構(Research and Markets))的一項新研究顯示,2026年全球CCUS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77億美元。今年1月首次發布的中國海域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潛力評價結果顯示,中國海域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潛力巨大,預測潛力達2.58萬億噸,可為“雙碳”目標實現提供重要支撐。據預測,到2060年我國仍有14億噸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需要通過CCUS技術進行消解。